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袁贵仁:走好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

2020-06-17 14:3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九大对创新赋予了两个重要定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纵观历史,创新是实现强国崛起的内在主线。从航海时代全球贸易航线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巨变,创新一直是财富创造和国家竞争力的直接源泉。世界秩序的主导力量从军事力量主导,到意识形态、经济实力主导,再到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力量主导,创新秩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秩序。

      立足当前,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放眼未来,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引擎。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成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加快孕育,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更多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提前布局,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占领高地,以创新驱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创新的本质是革故鼎新,具有首创性、独特性、先进性,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其中,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核心,文化创新是土壤。创新发展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过程,只有各类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出强大能量。

      创新不能否定一切,而要守正创新。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只有不断创新,守正才能不断发展。制度创新要守好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守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个坚持”;科技创新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遵守科技伦理道德;文化创新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守正不是保守,创新不能畏手畏脚。如科技创新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能过多约束科学家的“手脚”。

      创新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厚积薄发。创新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创新要有基础、有积累,有来自现实的需要和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借鉴和汲取。基础研究尤为重要,要打好基础、储备长远。

      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合作共赢。创新不能自拉自唱、单打独斗,不可能自己包办一切。要把握前沿科技发展方向,从更高的视野上谋划创新、从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创新。核心技术是“制胜法宝”,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各创新主体不能各自为战、过多内耗,要加强组织和引导,完善创新链,使各创新主体有机互动、高效协作,努力克服创新中的“孤岛化”“碎片化”现象,避免过多重复建设。

      创新不能形式主义,而要实践第一。创新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体现和要求。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了解创新的必要和重要,把握创新的方向、规律和方法,提高创新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创新不是搞形式主义,不是搞花样翻新,也不是讲几句新名词就能奏效的,而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说到底,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世界大势所趋、发展形势所迫。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要在培养、吸引、用好上下功夫,推进学校培养、教育选拔、社会使用之间更加顺畅地衔接。培养人才基础靠教育,要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注重从小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吸引人才主要靠事业,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人才,待遇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要靠事业引人。要与实际发展需要相结合,注重引进人才的绩效评价,避免盲目追捧和资源浪费。用好人才关键靠制度,健全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完善评价指挥棒,既要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也要引导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要抓好政府创新治理改进。进一步明确政府在推进创新中的职能定位,政府该干的要干好,不该干的要放手。政府要当好创新的“投资者”,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重点加大对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产业命脉等关键领域的投入,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提升未来竞争力。政府要当好创新的“服务者”,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把工作重心放到抓好战略规划、重大攻关、政策标准制定、监督评价、法治保障等方面,在方向引导、环境营造、公共服务等基础性工作上聚焦用力。政府要当好创新的“呵护者”。创新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要有宽容的态度、容错的机制,坚持真理,从实际出发。

      要抓好产学研用高效衔接。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缩短创新成果转化周期。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及配套,细化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激励政策,切实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和积极性。

      要抓好创新环境营造。积极营造包容、鼓励、支持创新的市场、法治、政策、文化等环境,着力塑造以法治保障创新、以政策激励创新、以文化孕育创新的良好氛围,让科技人员在创新中得利、让企业在创新中收益、让社会在创新中发展。在全社会加大科学精神和创新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进一步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塑造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