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安徽讯)常言说得好,救急不救穷,救穷不救懒。在一些贫困地区,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突出,甚至觉得扶贫就是坐在自己家等着米、面、慰问金上门。更有甚者,一些贫困户觉得自己成了“香饽饽”,“心懒、身惰、家荒”是资本,只有这样扶贫干部才会常常上门,接济钱物甚至代劳下地。但在青阳县新河镇周桥村却有这么一位贫困户,身残志坚、人格高尚,始终以优良的品格引领风尚,他就是家住新河镇周桥村二组的柯小加。柯小加今年52岁,小时候从窑顶上摔下折断了腰骨,家里无钱给他治疗,造成驼背,身高仅有十岁孩童水平。然而,其貌不扬的他,却是当地 “名人”。
按说像柯小加这样又瘦又小的人,给别人干活肯定遭人嫌弃。然而,事实正好相反。本地人在外打工都喜欢带着柯小加,因为他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所以谁对他都十分信任。这些年,他辗转辽宁、江苏、福建、武汉等地,给本地老板打工,老板们都争着抢着要他。他给人做小工,这一件事刚做完,就把下一步的事准备好了;他做事特别用心且尽全力,有人说:他一个人能顶三个人干活。有一年,村里人带他去外地干活,项目经理见了他,十分不满。村民说:“让他试试吧。”他干了几天后,项目经理十分高兴,到处夸他。后来工作调动,项目经理再三挽留他继续工作。可以说,工作脚踏实地是他始终坚守不变的初心。
当我们走近他家时,本想在门前的广阔清爽的晒场上与他谈谈。领我们来的村妇女主任陈秀林说:“进来,进来,他们家很干净的。”来到厅里,屋内物品整齐,地上光滑如镜,摆放的几件简易家具,纤尘不染,比一般城里人家干净多了。想不到一个贫困户、一名农村单身汉的家,如此干净整洁。村干部跟我们说:柯小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收获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我问柯小加:“听说你在外打工,怎么回来了?”他说:“厂里不忙,回家歇歇。”“厂里不忙,不发工资呀?”柯小加说:“只要人在厂里,工资照发。”“那你回家就没工资了,为什么不在厂里待着?”妇女主任代他回答:“他是有意回来的,他就是这样的人,做什么事都为别人着想;在厂里没什么事做,他不想老板给他开工资。”她还说:“他这几天回家,还帮别人家盖屋,每天总是最后一个从屋顶上下来。他50多岁的人了,比一般小伙子干的活都多。”待人真诚的本质在柯小加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道是“上行下孝”,受父亲的言传身教,柯小加从小就乐于助人、诚心待人。小时候,柯小加在田里放鸭,离一户人家很近,就在人家门口坐着看鸭,人家外出门都不锁,桌上、抽屉里的零钱也不收拾。这说明,村里人对这个孩子十分信任。上世纪九十年代,乡下大兴土木,家家户户争做房子,柯小加天天帮人干活。到了圆水(落成)的那天,人们都请他去城里买菜,因为他会把菜配的很好,而且最节约;再说他为了替主人省钱从不在城里吃饭,无论多晚都要回家才填饱肚子。
由于身体残疾,家中只有其一人,柯小加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凭借着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他2015年就顺利脱贫。过去在家做农活时,插秧割稻、种油菜、挖山芋……样样都干,每年还养3张多蚕;空闲下来,就下河捉鱼摸虾。如今在外打工,种不了田,回到家就帮邻居干活,真正没事就去钓鱼,或者到邻居家聊聊天,大家都喜欢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想方设法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柯小加,一个瘦小孱弱的残疾人,放在哪都显得“渺小”,但他在村民们眼里却很“高大”:因为他乐于助人,因为他积极进取,因为他把别人当家人……所以,人们都愿意帮助他,帮助他就业,帮助他脱贫。如今,柯小加的高尚品德助推周桥村的扶贫工作已经成为精准扶贫的一道靓丽风景。精准扶贫要扶钱、扶智、扶志,更要扶德。注重扶钱,在经济上给以资助,改善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注重扶智,用文化技术去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世代传递;注重扶志,扶出精气神,从志气上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注重扶德,让中华民族孝老敬老传统美德代代相传,通过精准扶贫,推动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特约通讯员:杨旭)
责编: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