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间,10多栋古厝正在修复,原本破败的门庭和窗户修缮一新……近期,在上海经商的乡贤张祯旗回乡当起了修宅包工头,孩提时代的乡村记忆正慢慢恢复,他颇感欣慰。 张祯旗心心念念的村子是延平区巨口乡巨口村。今年3月,张家六兄弟自筹140多万元修宅,乘着巨口乡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的东风,乡里用财政资金来完善停车场、公厕等旅游配套设施,合力打造一处让都市人休闲放松的乡村民宿。 “家乡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山清水秀。土木结构的古民居很有特色,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下一步我们将在鱼塘里种上荷花,养些鱼,在荒废菜园上种蔬菜,让游客体验乡野之趣。”张祯旗说。 作为财政部确定的我省四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之一,延平区将巨口乡作为试验田,2018年以来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四项机制破题,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是彰显地域文化魅力、实现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延平区‘古厝生态银行’机制被证明是保护和开发蕴含传统文化基因的古厝资源的有效路径,是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抓手,在连续两届成功举办的乡村艺术季中得到实践检验,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把这个机制持续抓好。”延平区委书记赵明正说。 新模式——唤醒600余座沉睡土厝 “巨口乡最大特色是‘绿’,最好的资源是600多座土厝,这是富民强村的资源禀赋。”巨口乡党委书记陈羚说,该乡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古民居、古遗存、古村落相得益彰,有完整土厝建筑的村庄8个,历经明清、民国集聚形成,现存最早的土厝建于明永乐三年。 巨口乡人口1.4万,三分之二人口外流,许多古厝成为躺在山里的沉睡资源。2018年起,随着财政部综改试点启动,延平引进了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先后举办以“艺术唤醒乡村”“艺术激活乡村”为主题的两届“延平乡村艺术季”活动,吸引60多位中外艺术家到巨口乡驻地,创作作品210多件,30多批次1800多名艺术院校师生前来写生、实践、教学,16所院校在巨口建立写生基地。乡村艺术季荣获国际国家信托组织(INTO)遗产卓越奖,深山古厝为世界所瞩目。 缘此,延平创新“古厝生态银行”机制,成立巨福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与村集体、乡贤、村民、高端艺术运营单位及院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将古厝、特色民居、土地进行整合,集中委托、集中管理,通过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享有市场主体资格、参与市场运作。目前,8个村16座闲置集体旧礼堂、11个停车场入股,从共同开发中享受红利。 与此同时,延平区还制定巨口乡民宿扶持奖励办法,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将古厝改造为精品特色民宿,在九龙、巨口等6个村共筹集民间资本近2000万元,改造闲置古厝民居226幢,25栋民宿开门迎客。 资源得到利用,艺术点亮乡村,这些散发着乡愁味道的村落、古厝、古街连点成线,成为最美风景线。去年,巨口乡迎来10万人次游客,让乡村焕发新生机。 新动能——资源变资产,富民又强村 改革后,村民们变成了股东,享受到了稳定持续的红利。 “做梦也没有想到,土厝会突然升值。”九龙村村民林毅尝到了甜头。20年前,他外出闯荡。前年,他将老房子改成了民宿。“花了20万元,现在存储到‘古厝生态银行’,并由其托管。”林毅说,现在民宿累计接待各地的艺术家、高校师生、书画爱好者等1000多人次,获得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村民郑瑞也把自己房子改造成了民宿,有8间客房,一年稳稳收入6万元。“闲置老屋变成了香饽饽,不仅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集体资金也增加了,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3万多元。”郑瑞说。 在横坑村,得益于财政资金的撬动,村里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去年6月由圣丰生态农业公司带头,联合100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成立了润祥闽北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农场总面积6万亩,涵盖鸡羊鱼肉、水果、蔬菜等品类。有了规模,合作社四季有花开、四季有果摘,与福州20多家电商平台、社区蔬菜店以及校园供应商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田溪村明源专业合作社,32户农民将1000多亩“洋面田”拼成了一个“盘子”,改变了村里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5亩的现状,虽然还是种粮食,但是种子、农药、化肥由合作社提供,完全机械化耕作,亩均纯收入提到了3000元,是原来的两倍多。 “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持续增收,是农村综改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符合‘生态银行’资源集约化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核心理念。”巨口乡乡长胡玉贵说。 省财政厅农村农业处二级调研员黄勇说,自2018年开始,中央、省财政已在巨口投入资金1.05亿元,财政资金以拨改投的新形式,撬动地方、社会投入资金3.4亿元,形成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机制,重点打造25个村集体村民增收、乡村治理、乡风文明项目。乡村综改以来,8个试点村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收入10万元以上村2个,20万元以上村5个,60万元以上村1个;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投资3.12亿元圣丰、谷源生态农业园等农业项目6个,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多元,增幅13%。 新路径——走上乡村善治之路 探索乡村治理共同体,梳理基层治理脉络,是巨口乡农村综改的一个着力点。 “我们一方面聘请5位科特派作为乡村振兴智囊团,对规划、村落古厝保护予以指导;另一方面,我们聘请乡贤、退休老干部等成立20多个乡村振兴理事会,在产业振兴、文明乡风、化解矛盾上发挥作用,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胡玉贵说。 上埔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旗杆厝,由于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在乡村振兴理事会介入下,几十位乡贤自筹资金100多万元成立旅游公司,推动乡村重建。“在乡贤力量的补充下,现在村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乡情,乡风越来越淳朴,补上了乡村治理的短板。”上埔村村主任张应周深说。 这样的力量还有不少。九龙村10个乡贤成立了聚龙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馀庆村18个乡贤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谷园乡贤成立金谷生态休闲观光园…… 在巨口村村主任吴美忠看来,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块硬骨头,光靠村干部独木难支,应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让小家与大家串联起来。“实施美丽庭院行动就是例子,通过设立基金奖励让群众参与其中,让乡村振兴理事会来监督,村里的事大家说了算,效果很好。”吴美忠告诉记者,85岁老党员巫玉妹前两年回乡修整老院子,花草、山石掩映成趣,成为区里首批五星级美丽庭院之一。有标杆示范,有村民合力,村里的“颜值革命”顺利多了。如今,巨口村美丽庭院越来越多,成为美丽延平的一扇窗口,该村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 巨口乡的农村综改,守住了传统乡村的风貌,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巨口乡11个村中,有中国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4个,环绕8个村的武步溪正在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因水而更添灵气,让盈盈绿水为古村古厝增色,也丰富了旅游的层次,农、旅、林、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为山乡发展注入汩汩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