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上午,南京大学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型培训活动正在进行。南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王自强、彭成磊两位教师,为全校500余位教师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首期直播培训。记者了解到,省内高校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推进在线课程,教师试水直播、学分互认,为“线上开学”做好准备。 边学边干,教师走上直播岗 “我本来是个教师,病毒把我逼成了主播。”“我这两天已经在捯饬直播的行头和背景墙了!”这几天,一些教师在网上看似无奈地吐槽,但更多的是操心如何在特殊时期搞好网络教学。 1月29日晚,南大心理中心教师谈文娟接到直播任务,她坦言,从刚接到任务开始,就持续处在焦虑中。“我用哪个软件?需要哪些硬件支持?网速行不行?如何操作?如果中间出现各种状况怎么解决?如何组织学生?”谈文娟说,幸好有王自强、彭成磊两位教师提供技术支持。 1月30日晚建了直播QQ群,31日各院系大量学生入群,当晚进行线上试验,谈文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连线,测试语音和影像效果,以及屏幕分享功能和互动效果。2月1日下午开课前,谈文娟戴着口罩,提前3个小时到学校去调试准备。“刚开始我还很紧张,讲得有点乱,两位教师用手势示意我语音和影像效果没有问题,才让我慢慢安定下来。”顺利完成150多人的网络直播后,谈文娟的体验是,第一次直播课要放低期待,控制焦虑。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韩恬恬去年参加了长三角地区智慧教学的比赛,比较早接触学习使用“直播”。2月6日,她在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课堂派”上,和全国2000多名教师分享如何进行远程授课。她表示,老师们尤其要注意的是,高阶知识一定要避免讲授式的上课方式,直播课应比一些录播的慕课互动性强,需要打造真正开放互动的上课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直播+平台,抓住学生注意力 “借助学校推荐的轻量级线上教学辅助方案,完成一次直播授课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彭成磊告诉记者,2月2日下午,他利用“直播+‘教学立方’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坐在家中为145位选修课程的南大学子上了《操作系统与Linux程序设计》的绪论课,近百位南京大学教师上线观摩授课。 彭成磊说,大范围开设直播课是必然趋势,直播授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首先是带宽问题。如果教师选择相同的直播平台,带宽拥堵容易带来直播卡顿,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校可考虑混合使用钉钉、腾讯会议等多种直播平台方案。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视频教学如何让“另一头”的同学不走神?“单纯的直播,教学效果可能就会差很多。” 彭成磊说,他推荐多个直播平台+教学平台共同使用,借助互动教学工具,将课堂互动穿插在直播课堂当中,将课程资源和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教学平台整合起来。 在当天的直播中,彭成磊通过“教学立方”平台口头发起一次“众答”,不到1分钟就收到160个同学和教师提交的答案,并立刻给出参与率和准确率等结果。在直播结束时,彭成磊发布了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一周内完成在虚拟机中安装Linux系统,结果当天下午就有60余位同学提交了图文并茂的作业。“我计划在下一次上课之前录制一次微课,提前放到平台上给学生观看,这样就可以在直播的时候有重点地进行讲解,也可以预留一些时间和部分学生进行实时交流。” 学分互认,主管部门正在研讨 目前各高校都在研究下一步的教学方案,部分线上课程已推出。南大教务处处长徐骏说,南大制定了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前期多次测试确定可行的教学实施路径,努力为教师提供录课、直播、SPOC等多种模式选择。同时,学校将通过抓取线上教学数据、安排教学督导线上听课等方式,确保线上教学质量。 南财教务处处长叶林祥说:“学校正在研究下一步的教学方案,对任课教师的职责会进行具体的规定和引导,比如制定课程表,对学生的学习会进行具体的指导、跟踪和考核。” 记者看到,尽管有的学校拿出的课程近百门,但对于每学期开课多达上千门的高校来说,这样的课程数还是“僧多粥少”。不少高校都表示,自己学校没有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其他高校的课程进行学习。 在各大平台,目前全国各高校公布的免费课程已多达两万余门。徐骏表示,任课教师也可以选择教育部最近提供的各种平台上的优质在线资源。“学生在线学习,教师在其学习过程中会对学生进行辅导、补充内容等,以确保学生学习质量。” “目前学校的政策是网上的课程可以学,但考核应该是参加自己校内的。”一所学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选择其他高校在线课程进行学习后的学分互认问题,高校均尚未出台相应方案。 记者了解到,2月5日,教育部已出台指导意见,要制定在线课程学习学分互认与转化政策,保障学生学业不受疫情影响。如何打通学校间的壁垒、推动在线课程的学分互认,教育主管部门正在研讨。 省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人介绍,高校要合理调整、统筹安排课程教学计划,充分利用上线慕课和省、校两级在线课程教学资源,研究制定在线课程学习学分互认与转化政策、课程资源质量要求和在线学习纪律及多元考核评价要求等,引导教师择优选择合适课程开展线上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杨频萍 王 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