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6月9日讯(记者 刘佳)日前,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3类课程,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如何“思政”制定了实操性极强的细则。近期,随着高校陆续复学,教育部也在积极制定下一步的课程思政具体方案,首先将从抗疫精神开始。
此次《纲要》的制定,实现了“三个全覆盖”——覆盖了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各个层次;覆盖了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覆盖了2600多所高校、160多万专职教师和300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大重磅举措。
近日,教育部专门召开视频会进行了全面部署。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就高校复学后的思政课程建设情况,给出了详细的指导。
一是从当前看,要讲好复学第一课。深入挖掘抗疫斗争这一“富矿”,把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讲给学生,把像“最美逆行者”张丽娜老师这样就在我们身边的鲜活事例讲给学生,让所有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二是从近一个阶段看,要树标杆推示范。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要从点上抓典型、从面上推示范,有力有效地引领带动全国高校形成规模、形成气候。教育部将选树一批示范高校、一批示范课程、一批教学名师和团队、以及一批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选树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是不是如盐化水、润物无声,是不是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比如南京大学李向东老师的“宇宙简史”课程,将专业课与“真”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中南大学张丽娜老师的“重症医学”课程,将专业课与“善”结合,体现人性的光辉、职业的高尚,这就是最具穿透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爱。我们就是要选树这样一批把专业课程和真善美进行最完美、最生动、最紧密结合的样板和典范。
三是从长期来看,要建机制见成效。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必须长效化、常态化,务实有效、久久为功。这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机制,比如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等。让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刮起一股新风,让所有教师都有感觉、有责任,让所有学生都有感悟、有收获,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