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小学学生在做民族特色课间操。记者 单艺伟 摄 有着1750多道山梁和3000多条山沟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老乡们说,在这里,两个人在相邻的山头上能互相喊话,但要见面握手却得走上两三个小时。 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山大沟深,东乡族自治县经济落后,是我国尚未实现脱贫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但随着近年来教育扶贫的深入,现在东乡族自治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实现“零辍学”,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老百姓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宽广。希望,在东乡族自治县几千条沟沟坎坎中闪耀。 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先后去了近10次,苦口婆心打电话动员、入户动员,最终让这家的女娃成功到锁南镇民族中学上学。”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派驻东乡族自治县锁南镇乔文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马麒说。 今年疫情期间,马麒对20名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风险较大的学生进行了走访。“除了反复宣传法律法规外,还要宣传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政策,如‘两免一补’政策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对一些年龄大、辍学久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介绍职普结合的热门专业。”马麒说。 “现在全县16个乡8个镇,辍学现象清零。”东乡族自治县政府党组成员马自东告诉记者。 清零的背后,是多方努力。在被大山分割的东乡族自治县的村子里,孩子们的上学路蜿蜒曲折。这成了控辍保学工作的第一道坎。 “三十六计,搬迁为上。”马自东介绍,去年从22个乡镇易地搬迁到县城南社区安置点的就有近万人。政府早早规划并新建了能接收1000名学生的东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今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实际入学928人。 “易地搬迁能够有效解决部分山区适龄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难题。”马自东说。“十三五”期间,东乡族自治县共有5255户28023人易地扶贫搬迁。 近年来,东乡族自治县不仅实现了学生有学可上,学校也成了每个村子里的最美建筑。 “累计投入1.63亿元,实施东乡六中等31所寄宿制学校和5个教学点建设项目;投入4200万元实施119所学校‘温暖工程’项目;累计投入3158.4万元,为330多所中小学配备信息化教学设备;全县151所义务教育学校通过标准化学校州级验收。”马自东心里有一本明账。 另一边,东乡族自治县教育局组织11支外派工作组赴新疆、青海等地,根据户籍信息,挨家挨户核查核实外流适龄生就读情况。“外地就读的要求开具在读证明,外地失学辍学的鼓励就近入学,无法入学就接回来上学。”东乡族自治县教育局党组书记李文明说。今年4月,该县又派出由县委组织部部长、县领导干部、乡长组成的摸排劝返队伍,“很少有哪个县用了我们这么大的力气来摸清底数”。 而要打好“控辍保学”战,必须翻越一些老乡们“读书无用”的思想藩篱。 针对女童上学难的问题,东乡族自治县除了对所有就读女生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食宿费等费用全免政策外,还在乡亲们身边“树榜样”。从县委书记、镇长到校长,不少职务都由女性担任。“榜样”们把自己的成长故事说给乡亲们听,也用自己的工作成绩让乡亲们“刮目相看”。 今年,东乡族自治县遴选了518名女生到州上的中学就读。“过两三年,等她们毕业了,就会看到教育的成效。”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副局长贠海军说,“她们将来会成为母亲,会有孩子,教育的影响会非常深远。” 宣传力度也在持续加大。2018年9月,东乡族自治县开办家长强化学习班。如果家长决意不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就“请”他们来重点学习相关法律和政策,“巡回法庭”也开到了村头。“广泛而声势浩大的宣传,使控辍保学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贠海军说。 让东乡族自治县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一个不能少”地接受教育,是甘肃各级领导心头的牵挂。每天,有多少学生到校、有多少学生请假、有多少学生疑似辍学,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都可以在手机上查看到实时数据。2019年,甘肃省教育厅在“八包八到位”“多长制”部署实现“人盯人”“一对一”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了甘肃省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各级负责人可实时掌握相关数据,及时发现疑似辍学学生并采取控辍措施。 “领导到位,制度到位,能力也要有保障。”王海燕介绍,甘肃省教育厅先后举办两次全省教育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对东乡族自治县教育部门负责人、相关业务人员等进行了培训,并发放《控辍保学工作手册》,帮助基层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质量。
“省教育厅班子成员和相关处室对东乡族自治县进行包抓,建立了督导检查的长效机制,组建9个第三方核查组,先后4次对失辍学学生和劝返复学学生进行全面排查。”甘肃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厅扶贫办负责人李连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