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希望在沟沟坎坎中闪耀(2)

2020-07-14 15:2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提升教育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撼山易,撼“落后”难。要在贫困地区实现“上好学”,必须解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难题。东乡教育人正为此努力探索。

  国学课、书法课、手工课、舞蹈课……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后,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小学的“兴趣课”正式列入课表。校长李国华与几位教师从《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中选编成了《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没想到“学生很喜欢”,有一次放学路上,李国华还听到学生在背诵。

  在布楞沟小学,每个教师都要对每节课做课后反思,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在东乡族自治县师范附属小学,每周二和周四都是“教师成长日”,专门用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果园镇中学,校长每学期至少听课60节,要把所有教师的课听一遍……

  在李文明看来,只有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才能留得住学生,降低学生二次辍学的风险。近年来,东乡打出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组合拳”。

  在“有人教”方面,通过招聘、转岗、录用等渠道招录高校毕业生,面向乡镇以下村校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初中教师,有效缓解了教师紧缺难题;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方面,全面实行“县管校聘”制度改革,采取定期交流轮岗、跨校竞聘、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等途径,在师资培训、待遇补助、评先评优等方面对偏远山区教师予以倾斜;在教师培训方面,扎实推进“国培”“省培”和国家文联教师培训等项目,2019年全县累计培训教师6499人次,今年计划再培训5000人次;在教学技能提升方面,2019年成功举办东乡县小学教师优质课大赛;着眼于“上好学”问题,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将部分西部乡镇的初中生纳入州直高中招生范围……

  “自2020年起,东乡县提倡在家长自愿的前提下,鼓励村校四至六年级学生到中心校集中住宿就读。目前已有800多名四至六年级学生到中心校集中寄宿就读。”李文明说,“我们希望加快中心校寄宿制建设力度,力求更多的学生集中就读,接受相对优质的教育。今年也将继续举办高中、初中组教师的优质课大赛。”

  除了自身探索,教育对口帮扶也为东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2019年,兰州市西固区教育局依托兰炼一小总校成立帮扶团队,派遣西固区福利路第二小学副校长唐致礼前往东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担任校长。

  在这所新建校的第一个学期,唐致礼提出了“创新管理、依法办学、数字校园、开放民主、优质共享”的发展理念:学校每个楼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别设计了“正心”“启真”“立德”“储善”的楼层文化;实行班主任竞聘上岗制度;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每个班级都提出了特色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等;组织教师到兰炼一小总校参加教学研讨活动……

  唐致礼们在行动。目前,西固区32所中小学结对帮扶东乡县32所薄弱学校,兰州市各区县对东乡县的56所中小学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厦门市湖里区与东乡族自治县13所中小学签订了帮扶协议。通过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厦门市湖里区已选派2名教师来到东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今年还将派出14名教师来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支教。东乡族自治县也将选派8名教师前往厦门湖里区进行跟岗交流。

  教育帮扶拓展村民脱贫致富路

  在东乡,人们把种田叫作“撞田”,因为要靠天吃饭,想有好收成得撞运气。在这片年降水量仅350毫米,年蒸发量却有1400毫米的贫瘠土地上,东乡人世代开垦,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马铃薯,养殖牛羊以及农闲时外出务工。

  兰州理工大学派驻东乡族自治县五家乡下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化希青,驻村近两年来,深切地感受到现有产业只能保障“不愁吃、不愁穿”,要想走上致富路,还是要靠发展产业。

  化希青挨家挨户宣传帮扶政策,鼓励村民办起了家门口的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伊始,下庄村陆续开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村里的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养殖牛、羊、兔子等畜类,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分了红。

  放眼整个东乡县,教育系统的扶贫干部们立下了“脱贫攻坚战不胜利就不回家”的誓言。2019年5月,兰州理工大学又派出2名干部加入下庄村工作队。此外,东乡县教育局共派出驻村干部5人,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派出2人,东乡族自治县职校派出2人。他们走村入户、开座谈会、开村民知情大会,用或熟悉或生硬的东乡话与老乡们攀谈:“牛羊保险买了吗?”“今年可以再申请免息贷款,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2019年,下庄村已实现整村脱贫。和下庄村一样,教育的力量夯实了东乡族自治县的致富路。目前,东乡族自治县在沿河、沿库、沿川、沿路区划出了四大经济带;种植藜麦、金银花、高原夏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培育富民产业;龙头企业在运营生产,2019年全县159个贫困村规范运营各类合作社376家,带动贫困户6573户、2.96万人……

  与此同时,甘肃省教育厅与教育部共建“农校对接精准扶贫”实验区,探索“农校对接”以购代帮的消费扶贫模式。“我们已陆续在省外多所高校开设了50余个兰州牛肉面精准扶贫示范窗口,为地方特色风味小吃进高校食堂提供了直通渠道,带动200余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王海燕说。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成为东乡的历史。

  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大都不会说普通话,大大限制了他们就业选择的空间。针对这一情况,2019年,东乡县教育局对600名农民工进行了6天普通话培训。北京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10多所高校,对东乡县的扶贫车间、学校师生、建档立卡群众开展了普通话普及与应用的调查和教学,普通话逐渐延伸到每个乡镇和村子。

  为了让乡亲们能够掌握一门技术,职业教育也在发力。李连军介绍,安排东乡族自治县“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资金中的712万元用于贫困家庭学生和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条件改善项目。马自东也告诉记者,东乡族自治县建立完善了覆盖所有农户的劳务需求清单,力求劳务培训量效并重。2019年共整合资金1400万元,完成牛肉拉面、挖掘机等各类技能培训5764人,输转劳务7.06万人,实现收入13.5亿元。

  “作为全国唯一的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我们组织了以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考试招生、高等教育、创业就业、协作帮扶为主要内容的‘九大精准工程’建设工作,立足当前抓脱贫,聚焦未来谋发展,促进贫困家庭在根本上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王海燕说,“我们把东乡的问题解决好了,其他地区的问题也能找到答案。”(记者 林焕新 苏令 尹晓军 郑芃生)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