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2月23日电 题:“学生不吃土、教师稳得住”——《山海情》背后的西海固乡村学校已变了模样 记者艾福梅 23日一大早,沉寂了月余的将台堡镇第一小学迎接“神兽归笼”,校园顿时热闹起来——教室里书声琅琅,塑胶操场上孩子们打篮球、踢足球、跑动嬉戏。 “西海固乡村学校变化翻天覆地,硬件一点不比城里学校差。”有着25年乡村从教经历的将台堡镇中心小学校长蒙屹峰感慨地说。 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西吉、海原、同心等9个贫困县(区)的统称,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广受好评的电视剧《山海情》讲述的就是这里群众摆脱贫困的故事。 剧中,乡村教师“白老师”始终惦记着修一修“坑坑洼洼的操场”,不让“学生吃土”。福建干部“吴主任”回忆自己初到西海固,看到“老师蹲在地上,拿树枝来教学生识字”“学生坐在没有门窗教室里瑟瑟发抖”时眼泪直流。 剧本并未夸张。记者这些年在西海固采访时,就曾看到很多乡村学校的操场都十分简陋,黄土和碎石子混杂其中,加上简单的篮球架,刮风天全是尘土,下雨天则泥泞不堪。在寒冷的冬季,教室里烧的是煤炉子,不少学生手脚长冻疮…… 如今,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西海固乡村学校已变了模样,不仅全部结束了火炉取暖、土操场上体育课的历史,还校校接通了宽带网、班班配备了数字化教学设备。 将台堡镇隶属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蒙屹峰2009年到此担任小学校长。这些年,他见证了学校“一天一个样”,有了三层的教学楼、四层的学生宿舍、标准的足球场。去年,他们还修了标准塑胶跑道和篮球场。 “操场上不再尘土满天飞,娃娃们打球、运动也更安全、方便了。”蒙屹峰说。 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配备了最先进的一体机,乡村老师们再不用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来向从未走出大山的学生解释大海有多大、高铁有多快……2018年从县城学校调任西吉县兴隆镇中心小学校长的马麒说,他一到学校看到配备的居然是一体机,感到很“震惊”,毕竟当时县城小学都没这么好的配置。 看到附近小学有如此好的足球场,复旦大学第二十届支教团队员阿卜杜米吉提·艾麦提在将台中学支教一年间,组建了男子、女子足球队,为很多山里娃带来了快乐和梦想。他还利用一体机在课堂上播放英语动画片、纪录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硬件强了,软件更不能“掉链子”。 在《山海情》中, “白老师”“嫌弃”支教的“郭老师”,因为他要的是“来了就不走的老师”。 近年来,宁夏通过事业单位和特岗教师招聘、公费师范生培养等渠道年均补充教师近3000人。其中,“特岗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就为乡村学校补充了教师2.55万人,实现了乡村教师的“大换血”。同时,宁夏还通过生活补贴到位、职称倾斜到位、荣誉激励到位、素质提升到位,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年轻教师多了,乡村小学课程也更加丰富。“我们开设有舞蹈、钢琴、葫芦丝等特色课,孩子们可自由选择。”马麒说。 “90后”大学生杨柳通过“特岗计划”成为马麒管辖的兴隆镇公易村公易小学首位专业音乐老师。他组建起一支“梦想合唱队”,带着孩子们用歌声唱出对远方的渴望。2020年,杨柳服务期满,面对多所县城学校抛来的“橄榄枝”,他最终选择坚守。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数据显示,宁夏特岗教师3年服务期间留任率达87.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蒙屹峰说,学校硬件强、管理好,教师水平高是吸引生源的最大原因。近些年,在进城读书潮的冲击下,将台堡镇第一小学学生数量“不降反升”,从他刚来时的七八百人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人。
“教育扶贫是真正的扶贫,山里孩子需要走出大山,乡村教师要给孩子打好基础,把他们送得更远。”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