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全国多地启动2022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面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升百姓数字资源获取、使用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等。此前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就提出,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作为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数字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正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既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任务,也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仅“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6.6%,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订餐等需求快速增长,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赋能,持续迸发创新发展活力。一系列数字中国建设的丰硕成果渗透进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扮靓了人们的美好生活。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要实现数字技术与各行业加速融合,以更多优质数字化服务赋能百姓高品质美好生活。 当前,要加快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和模式,扩大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资源相对有限领域的服务范围,提高普惠水平,改进资源供需的匹配程度,从而实现对民生领域的急难愁盼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精准把握,激发数据生产要素对经济社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改进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城乡社区“互联网+”养老、托育、医疗等多种公共服务全面发展与信息资源集成,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智慧社区和智慧服务生活圈,推动社区服务从被动供给向主动推送转变,让人们享受更加宜居舒心的专业化服务。同时,加快既有住宅和社区设施数字化改造,鼓励新建小区同步规划建设智能系统,打造智能楼宇、智能停车场、智能充电桩、智能垃圾箱等公共设施。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生活性服务资源的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一批互联网医院、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虚拟博物馆、虚拟体育场馆将出现在百姓生活中,从而带来优质资源的放大利用和共享复用。对此,应以满足社区居民数字社会美好生活需求为牵引,着眼于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热切期盼,率先提供数字教育、数字交通、数字旅游、数字养老、数字健康等新服务跨部门协同应用,形成数字社会城市基本功能单元系统。 站在数字中国建设新起点,要加快实现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居民生活、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持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增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特别是要提升全民数字技能,抓住“一老一小”关键群体,通过举办信息技术展览、数字教育进校园、数字技能进社区等活动,建设一批具有数字技能培养优势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功能突出、资源共享的区域性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打造数字产品服务展示交流和技能培训中心,培养全民数字消费意识和习惯。同时,加强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远程服务,拓展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保障、对口帮扶等服务内容,提升面向特殊群体的数字化社会服务能力,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