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as  莲花寺

四川:屏山县坡地改梯田 做好“三本账”

2017-09-21 10:34 四川日报
  
        全县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土地约有4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约30%
  今年屏山县将使用资金750万元,对140公顷耕地进行“坡改梯”
  从2015年到2030年,屏山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82.86平方公里
  山高坡陡、地形破碎——这是屏山县地形地貌的真实状态。一组数据深刻反映了这种状态带来的结果:全县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土地约有4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约30%。
  宜宾屏山县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岷江穿境而过,境内地形复杂。由于历史、现实、自然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屏山县水土流失问题尤为突出。然而,治理水土流失不能单靠退耕还林“一条腿”走路,屏山县因地制宜,通过探索坡地改梯田,将水土流失的危机化解到了最小。
  过去:“下一场雨退一层泥,种一场庄稼褪一层皮”
  “以前这块田要是赶上下雨天,泥巴肯定被冲得到处都是,一旦田坎被冲烂,怕是要绝收了。”9月1日中午,屏山县鸭池乡大坝村黑竹队队长胡均和指着村里一处山坡上的田地说。
  耕地位于山坡上,这是屏山县农田的典型特点。据屏山县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共有耕地3.8万多公顷,其中坡地上的耕地占比高达80%。
  “每次一下大雨,地就像被割开了一样出现一道道裂痕,泥沙很容易就被冲走了。”今年60岁的胡均和是土生土长的屏山人,对于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他的感受再为真切不过。“我们当地有一种形象说法,就是下一场雨退一层泥,种一场庄稼褪一层皮。”
  问题的严重性,在屏山县水务局水保办副主任曹毅看来还远远不止于此。
  曹毅说,鸭池乡是屏山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一个乡镇,据此前测算,鸭池乡的耕地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泥沙量在3500吨左右。3500吨是什么概念?曹毅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把3500吨的泥沙铺到一平方公里土地上,其厚度可达到2厘米。
  水土流失造成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土地肥力下降。“要想保持产量就要增加肥料投入,农民种地本来就不赚钱,如此一来,大家种粮食的积极性就越来越低,还出现了不少抛荒的情况。”鸭池乡乡长李模勤说,曾经也想过把土地流转给有能力的企业来耕种,但始终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接手。
  改造:坡地改梯田,水土流失量减少7成以上
  治理水土流失的传统方式就是退耕还林。但在屏山县,这并非最上策。
  “如果大面积的耕地都没了,农民生活保障就有问题,尤其是屏山县的耕地有80%都在山坡上。”曹毅说,从2014年起屏山县通过整合中央拨款,开始对坡度在25度以下的耕地以“坡改梯”的方式进行改造。
  这场改造的关键,曹毅将其归纳为三个字:挡、排、蓄。挡,就是用混凝土或就地取材,利用垒砌的石坎挡住泥沙;排,就是开挖沟渠把雨水排走;蓄,则是在每20亩耕地之间修一个蓄水池,既用来沉淀泥沙也用来灌溉。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改造,在2014年到2016年间,屏山县累计使用资金3050万元,共治理耕地1600余公顷。
  在曹毅看来,“坡改梯”是用小钱办了件大事。以2014年为例,该县共投入1250万元治理了3580亩耕地,平均每亩的投入为3500元。如果工程寿命按20年计算,平均每亩地每年的投入不到200元。
  而这种改造方式带来的收益,还体现在当地村民的账本上。大坝村村民牟玉珍家在“坡改梯”之前,她家的两亩地只能种玉米、红薯等粮食,“如果算上人工成本的话,种地还赔钱。”牟玉珍说,“土地没养分,种啥啥不行,又不规整,想流转出去都难。”但在改造后,牟玉珍和大坝村的其他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一家公司种植油用牡丹,同时又成为公司的产业工人,每个月至少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
  收益,还体现在生态环境改善上。“经过改造后的耕地,水土流失量减少7成以上。”李模勤说。
  据悉,今年屏山县还将使用资金750万元,对140公顷耕地进行“坡改梯”。根据屏山县的计划,从2015年到2030年,屏山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82.86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7.68平方公里。(四川日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江山多娇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