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水县袁市镇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稻谷堆积如山,收割机驰骋田野,秸秆打碎后就地还田。在盛世种植专合社加工车间,一袋袋优质大米包装完毕,等待上市。“4000余亩地全部种植优质稻,保守估计今年的收益能破一百万元,”聊起今年的丰收预期,专合社负责人方智勇信心满满。
金秋时节,我省年初大规模普及的优质稻已丰收入仓,市场价格和行情一路看好。
从卖稻谷到卖大米
“普通稻价格低,不好卖,而且没有种子补贴,今年我全部改种优质稻,如今迎来了大丰收。”射洪县大榆镇种粮大户文正清告诉记者,今年第一次尝试将自家300亩田全部种植“川优6203”优质稻,迎来了好收成,为了提高收益,他也开始尝试精深加工大米,走品牌化和精品化路线。
从单一的种植常规水稻,到大胆种植优质稻,从卖稻谷到卖大米,将源源不断的川米推向消费终端,种粮大户的选择不是个案,其背后折射的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蜀乡大地的生动实践。
今年初,我省启动了种植优质稻1600万亩的目标,并加快推广“川优6203”“宜香优2115”等为代表的本土优质稻米品种,如今秋收来临,优质稻对农民增收的优势正不断扩大。
改种优质稻,不主动追求粮食产量,而是专注粮食质量——保持了十年高速增长的四川粮食首度放慢脚步,四川农业率先从粮食入手,叩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门。
农业强省之路越走越宽
在粮食之外,四川农业好消息不断:我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再添新成员,总数达到三个,数量领先西部;我省六个村成功入围“2017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川中丘陵水稻百亩示范方单产创记录;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六届俄罗斯莫斯科国际食品展上,四川茶叶、水果等40多种农副产品大放光彩,并深受各国客商青睐……从初春到仲夏再到金秋,从上至下,由外到内,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之下,农业大省这张金字招牌被越擦越亮,农业强省之路正越走越宽。
回顾五年来,四川现代农业建设历程,一批“川”字号的川猪、川兔、川茶、川菜、川果、川药品牌正在崛起。
去年,我省农业更是实现增加值增长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继续保持“两个高于”,经营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比工资性收入高5.6个百分点,全省粮食总产位居全国第五,马铃薯、油菜籽产量全国第一,生猪、水禽、兔、蜂群养殖规模全国第一,茶叶、蔬菜产量全国前三。
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
今年以来,全省农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农业供给质量,补齐农业发展短板,推动农业创新绿色发展,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装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2012年以来,四川农业抓大基地、大产业、大品牌、大市场,全面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绿色发展、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先后启动第二轮、第三轮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今年省委1号文件首次把“有效提供安全农产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积极发展特色个性农产品、探索开发功能农产品”作为目标导向,就是要加快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我省更是提出了打造全国“四区四基地”的宏伟目标。
省农业厅负责人认为,四川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如今农业总量已达到一个高度,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四川农业由大向强转变。
数字盘点
截至目前,我省已新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20万亩,优势特色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1843万亩,同比增长8.5%。
我省12个市县创建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22个县创建了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全省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2.6%、62%,绿色防控率达到27%以上;11个县纳入了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培育出区域品牌30余个,公开推介10个区域品牌和50个优秀品牌农产品,农产品品牌总产值达1580亿元。
确定分层分级推进200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的建设任务,新认定4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15个县实施农业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3个县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我省还新培育家庭农场840家、认定省级示范场300家,培育农民合作社1680个,认定省级示范社200个,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50.5%,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9%,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四川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