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达州市开江县河谷地带水稻进入收割期。 “突突突……”8月25日,开江县长岭镇槐花树村稻田里,两台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 院坝里,村民陈思余推拉着推耙,将刚收割的稻谷迅速摊开晾晒。“今年的谷子长得好,自己吃不完,也舍不得卖。”他叼着叶子烟,笑呵呵地说。 在开江县,种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江贡米”。在部分网络销售平台,一公斤开江大米要卖到40多元。 开江大米凭什么卖这么贵?近日,记者在田间地头求解。 育 优质稻推广率达80%,还在研究“高钙稻” “开江产好米,种子是关键。”开江县高级农艺师刘晓峰说,开江县早些年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大面积播种省、市推广的优质稻种。全县27万亩水稻,优质稻推广率达80%。 长岭镇白兔坝村村民刘天友感叹,同一亩田,过去产300公斤左右就算不错了,还不好吃,现在亩产最高能达600公斤,吃起来香喷喷。“村干部、农技员跟我们说,不能图便宜买质量差的种子。” 除了推广现有好种子,开江县也在选育自己的特色稻种。走进位于任市镇靖安社区的开江稻米基地核心区,记者看到,这里安装了不少诱捕灯,稻田边一块电子屏上显示着田中温度、湿度等数据,同步传送到“京东农场”。 “这块试验田采用无人机播种,间隔均匀,成活率高。”刘晓峰说,机器播种,无论成活率还是谷子饱满度,都更好。 开江稻米基地核心区优质水稻面积已达2万亩。抓好品种选育,开江县农技站等单位派出多名农技专家长期在此驻守指导,在测土配方、水肥一体等方面进行品质把关。 今年,开江稻米基地核心区还试种了200亩高钙稻谷,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管 推行“稻田+”模式,让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在开江稻米基地核心区,记者看到,稻田里除了水稻,还有鲤鱼、鲫鱼、青蛙、小龙虾。 “这就是我们的‘稻田+’模式,稻蛙共生、稻鱼共生、稻虾共生。”农技人员陈文耀说,共生的好处,是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降低病虫害。 “养了这些东西,田里就不能打药,只能施生态肥。水稻如果生了虫就让它生,青蛙自然会去吃掉,让生态系统自然修复。”陈文耀说。 种出好大米,环境很重要。在长岭镇低海拔地区,已大面积实现了机械化播种和收割。长岭镇副镇长周海龙说,早在5年前,镇上就在部分村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统一整理异形田,新建或升级了耕作道路和水渠等灌溉设施。 加上近年推广的无人机植保等技术,田间管理更加规范、标准,水稻抗倒、抗病虫害能力大大增强。“下半年,我们将在槐花树村等区域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坡改梯、小田改大田,提高劳动效率。”周海龙说。 “上午11点可能要下雨,晒谷子的提前收一下。”看到微信群里弹出的这条消息,刘天友立即叫上儿子一起将院坝里的谷子铲到堂屋里。这几天,槐花树村的村民集中晒稻谷,村党支部书记顾三均把村委会门口300平方米的石坝子腾出来,给有需要的村民使用。“村干部随时在群里通知天气情况,还有干部骑着摩托车通知,免得晒的谷子淋雨。”刘天友说。 收 秸秆还田作绿色肥料,大米全程可视化溯源 收割机一路向前,尾部将粉碎的秸秆直接“吐”在稻田中。 刘晓峰说,过去秸秆人工处理,背来背去费时费力。如今直接还田,很快和水土混合,成为最好的绿色肥料。 跟着一辆运送稻谷的小货车,记者来到开江现代粮油产业园的巴粟米业公司生产车间,参观年产10万吨大米精深加工生产线。 “我们的加工流程全部自动化、智能化。”公司员工刘兆力说,尤其是大米分级分选,精确到了一毫米以下。 在打包出货车间,一袋袋加工好的大米不断被送上货车。刘兆力介绍,优质大米实现了京东区块链全程可视化溯源,“一物一码”作为唯一身份标识,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
开江大米如何更上一层楼?开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不断补齐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短板。而在技术层面,将进一步改良土壤,优化品种,将整个县都按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进行建设打造。(杨迎 侯佳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