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身行头穿对了。”10月13日一早,当记者穿着长筒靴出现在田埂上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四川小麦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技术首席樊高琼首先给了个好评。记者忐忑的心情顿时缓解不少。 当天记者要在农田拜师学“技”,跟着樊高琼教授,当一回农技员助理,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新华村学习种小麦。 四川是全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如何提升耕作栽培技术助力小麦高产、保障粮食安全?当天,崇州市60多名种粮大户也来到现场,学习稻茬小麦抗湿耕作栽培技术。和“老师傅”们在一起,记者已迫不及待,想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秘诀”。 关键技术助力 让小麦播种不怕湿害 时值四川小麦播种时节,田里水稻刚刚收割结束,留下低矮的稻茬,几台农机在田间轰鸣作业,全力投入备耕备种。 “樊老师,我们啥时候可以播种呀?”一下农田,记者就跃跃欲试。 “别慌。”樊高琼正和两名学生蹲在一块农田里给土壤做“体检”。她将水分测定仪插进土里后,仪表上显示出数字:水分含量53%。“田太湿了,还不能播种。”樊高琼解释,田间含水量大,重型机器下地后会陷进去,即使将小麦种子播下去,苗也会出不齐、长不好。 土壤湿害重是全省小麦播种面临的普遍难题。四川小麦主要采取水稻、小麦轮作模式,水稻在9月至10月上旬收获,正好是秋汛期,连绵秋雨导致土壤水分过大,影响小麦播种出苗。“要等人踩在田里不下陷时才能耕作,耕作好了,出苗才好。”樊高琼说。 记者在地里踩了踩,果然,一用力,鞋就陷进了泥里。 然而,农时一刻也耽误不得。樊高琼顺手一指:“解决办法就藏在旁边这块田里。”只见农田里挖出了几条长条厢沟,约10厘米宽,20厘米深,里面还有积水。 “这是开沟排湿技术,目的就是给农田排水。”樊高琼介绍,排水工作要在水稻收获后立即进行,按照“田字格”形状开沟,20亩以上田块,至少要开 4条厢沟,同时还要选用履带式拖拉机挂接开沟器带动开沟,从而减轻对田面的碾压。 此时,农机手任俊杰正在田间进行开沟作业,记者赶忙上前“拜师”,想上机一试。 在任俊杰的指导下,记者登上了开沟排湿机。机器类似于一台小型拖拉机,操作室有刹车、油门、挡位、转向拉杆,机器尾部是像刀轮一样的开沟器,通过操控拉杆,可以控制开沟器的方向和开沟深度。“挂挡,踩油门,用力向前拉住拉杆。”任俊杰在一旁不断提示,机器终于发动,后方留下了一条长长的厢沟。 “开沟不太难嘛,跟开车差不多。”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记者有些得意,但很快被浇了一瓢冷水。“开沟位置不对。”任俊杰说,要选择积水区域开沟,因为田块地势相对低矮,水就会汇流过来,排湿效率更高。 原来看似简单的开沟排湿,也有不少学问。“别看机器小,但效率高,一天耕作几十亩完全没问题。”任俊杰说。 此时,已在旁边观摩许久的崇州市隆兴镇文锦社区种粮大户王茂君忍不住点赞,“这项技术太好了,今年小麦湿害问题可以解决了。” 新型农机上阵 小麦种植省时省力提高产量 开沟作业结束,记者随即赶往下一块农田,学习碎草旋耕播种技术。此时,一台碎草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随着机器碾过,田里的稻茬被粉碎铺撒在地上,整个田面平整了很多。 “水稻收割后,田里会留下大量稻草稻茬,秸秆粉碎还田使得田面平整,不仅方便播种机通过作业,还能加快秸秆腐烂,培肥地力。”樊高琼说,灭茬还能除去地里的杂草,减少除草剂的施用。碎草之后,结合旋耕整地才能播种,因为种子在疏松土壤覆盖下,发芽会更快更好。 播种还要因地因时制宜。樊高琼举例,如果遇上阴雨天,土壤湿度太大,机器下不了田,则推荐用无人机播种。如果天气晴好,对播种机械没有特别限制,但要做好覆土工作,这就像给小麦盖一层棉被保温保湿。 “这么多工序,也太麻烦了吧?能否既保证高产又省时省力?”面对记者的疑惑,樊高琼笑着望向农田。 此时的农田里,农机手刘洪学正驾驶着一辆大型播种机作业,引来不少种粮大户围观。“这就是秘密武器。”樊高琼介绍,这是碎草旋耕播种一体机,能实现碎草、旋耕、播种、施肥同时进行,一台机器一天可播种100余亩,是人工的20倍以上。 记者迫不及待上机体验。然而,刚钻进驾驶室,记者就懵了。除了油门、刹车、挡位外,不同功能的拉杆足足有4根,控制台上还有2个仪表盘,构造比开沟排湿机复杂多了。“现在开农机也要考驾照,不能无证上岗。”听到刘洪学的话,记者赶忙缩回副驾,认真看他操作。 刘洪学今年51岁,农机驾龄已有11年。“现在农机质量和作业效率比原来高多了,驾驶室还有空调、风扇,一年轻轻松松就能挣一二十万元。”刘洪学说。 坐在驾驶舱内,随着机器发动,刘洪学的手在不同的拉杆间灵活切换,换挡、加速、播种……伴随着机器轰鸣,小麦种子随着播种机上下翻动,被播撒进田里。 看着刚刚播下小麦的田块,樊高琼充满期待:“运用稻茬小麦抗湿耕作栽培技术,每亩至少可以增产50公斤,接下来我们还要加大推广力度,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科技力量。” 体验心得 科技让农业更有前景 头一回开农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也只能浅尝辄止。种地越来越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只有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才能种好粮食、种出效益。 科技改变农业,也提升了种粮效益。种粮大户王茂君告诉记者,3年前,他种的小麦亩产只有300公斤,近3年因为应用秸秆还田、碎草旋耕播种等耕作技术,如今亩产已提升到400公斤。以小麦单价3元/公斤计算,每亩增产100公斤,就可多赚300元,承包400亩地种小麦,一年就可多赚12万元。 科技让农业更有前景,也让越来越多“新鲜血液”涌入农村。在农田里,记者就见到了不少“90后”“95后”农机手。有了高科技支撑,农业的未来更加可期。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