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龙扬镇  鏉忔灄闀

非凡十年:四川打造全民防灾减灾体系 筑牢防治“生命工程”

2022-09-01 11:05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晓东

在川黔交界的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椒园镇玉河村,蜿蜒的新马河绕着大山谷底流淌,每逢汛期,河水漫桥,就预示着当地进入了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期。

57岁的罗纯伦是玉河村的村干部,也是该村的地质灾害监测员。2021年8月13日晚,收到暴雨预警信息后,他加强了排查工作,14日凌晨1点,他发现玉河村六组公路上有塌陷情况,存在滑坡风险,急忙向村、镇报告情况,并立即组织农户转移撤离。当天凌晨,山体发生位移,部分房屋出现裂痕,天亮后出现大面积滑坡,房屋倒塌,庄稼被毁。因预警巡排查到位、转移及时,周边13户37人提前撤离,无一人伤亡。

泸州市古蔺县椒园镇玉河村灾害信息员罗纯伦(左)。王晓兵摄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基层干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顶得上,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今年8月18日,省长黄强在“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四川省坚持“预防为主”,竭尽全力“保安全”,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强化气象短临预报预警和实战演练,把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

据悉,截至目前,四川在库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5万余处,分布在全省21个市(州)、176个县(市、区)。全省共有3万余名地质灾害监测员,他们和罗纯伦一样,为“保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四川积极探索“群专结合”的防灾模式,着力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能力建设,加强应急演练,十年来,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韧性”不断增强,打造出具有四川特色的全民减灾模式,筑牢了地质灾害防治“生命工程”。

探索“群专结合”:在灾害可能发生前“抢跑”

2021年7月5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沟突发泥石流,251户1042名群众成功避险。这,是“群专结合”防灾的一次典型案例。

当天中午,项脚乡政府接到木里县气象局发布的短临气象预警,立即电话告知各村干部及监测员有强降雨。村组干部、应急民兵闻讯迅速集结,各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14名监测员进入二级应急状态,并按照之前的演练方案,各自进入临战状态。

2021年7月5日,凉山州木里县项脚乡突发泥石流,由于预警及时、转移迅速,群众成功避险。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供图

与此同时,当天,省、州、县各层级的地灾气象风险预警信息面向社会及时发布,省级监测预警平台“点对点”“一对一”滚动发布信息给地灾隐患点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村组干部也是网格员)、监测员。滚动发布的预警信息,让项脚乡上下都绷紧了防灾避险“弦”。

项脚沟有普适型专业监测点共9处,这些点上的监测设备,具有自适应、自组网、现场报警功能(断网、断电情况下能存储数据,现场及时报警)。7月5日傍晚,当主沟中游的雨量监测站因降雨达到阈值触发现场报警时,乡村干部及监测人员立即向受威胁区群众发出预警撤离信息,并组织应急民兵分队挨家挨户通知群众紧急转移撤离。最终,所有人员成功避险,无一伤亡。

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马志刚坦言,四川在“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中走出了一大步,在紧紧抓住人防全覆盖的基础上,构建了“等级预警+短临预警+专业监测预警”的多层级预警模式,“但受当前认知水平、预警模型可靠性、监测设备稳定性、安装位置合理性等条件制约,监测预警效能提升还有较长路要走”。

同时,马志刚也表示,四川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还呈现较强的动态性、隐蔽性、突发性。因此,四川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坚决落实“以防为主”的防灾理念,试点推进基于“空天地”多手段融合的隐患识别,联合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开展会商调度,强化多层级监测预警,“严格落实提前避让、主动避让、预防避让,在灾害可能发生前‘抢跑’,尽最大努力把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

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信息报送再提前“1分钟”

今年7月12日,绵阳市平武县发生山洪。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紧急协调调用西部战区空军1架大型直升机和地方通航公司1架小型直升机,采取小型直升机带路、大型直升机跟进的方式协同救援,成功转运39名被困群众、15名救援人员。

救援直升机紧急驰援绵阳市平武县,转移受灾群众。视频截图

一个多月前的这场救援,或许只用100余字就可以清晰地讲完,但救援协调背后,四川坚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守住安全底线是头等大事”的决心和为之付出的努力却难以简单陈述。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救援协调与预案管理处,承担着全省应对重大及以上灾害指挥部现场指挥的组织、协调、保障工作。作为处室的一员,吕红志全程参与协调了平武县那场救援。他说:“当天的气象条件一直不好,直升机的飞行条件要求很高,救援本身冒着很大的风险!但我们一定要转运伤员,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所幸,经过协调和准备,成功实现救援。”

为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川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灾害事故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全省消防、森林消防救援队伍和安全生产、地震、矿山救护等专业救援力量时刻保持应急状态,同时加强军地政企联动协作,提升救援救灾合力,确保一旦发生重大险情,及时妥善处置应对。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立即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地震灾害二级应急响应,省领导迅速带领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调集武警、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省级救援队伍、安全生产专业救援队伍、民兵等救援力量7400余人全力抗震救灾;组织县乡村干部,全覆盖开展搜救排查,成功营救被困群众26人,紧急转移76548人,紧急转移安置14400人。

“围绕地震、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煤矿、非煤矿山、危化等‘全灾种’应急应对工作,我们修订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条件、细化应对处置措施,形成了流程化、模块化、清单化的值守应急模式。”应急指挥中心三级主任科员文稳说,2018年11月,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成立后,迅速组建了应急指挥中心,建立由厅领导带头值班,应急中心指挥长和值班人员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在岗的值守制度。为了每一次突发都能做到快速响应、忙中有序,指挥中心所有岗位均时刻保持应急状态。全省各地一旦有突发灾害事故,都会第一时间上报到指挥中心。

“作为应急管理厅的‘中枢神经系统’,针对每一种灾害事故,指挥中心都有清单化、流程化、模块化的实战处置流程。针对具体的灾害,每一个岗位要做什么,都清晰地列出来,严格执行、动态应变。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灾险情,及时妥善处置。”四川省应急厅应急指挥中心主任田涛说,平时有序可靠,关键时刻才顶得上。

“当灾害或险情发生时,需要滚动研判灾害事故态势和发展趋势,精准开展应对处置。”田涛表示,进入应急响应阶段,指挥中心的每一次信息报送,都是指挥部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希望我们报送的信息更及时、更准确,哪怕再提前1分钟。我们的1分钟,背后是人民群众的安全保险又提高了1分钟。应急人是党和人民的‘守夜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就在这每一分钟里。”

应急演练常态化:家家户户会避险、懂防灾

今年6月1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芦山中学学生迅速躲在课桌下避险,随后在老师组织下有序撤退。这次地震中,当地多所学校师生有序避险撤离的视频在全网爆火,“教科书式”避险被网友称赞。

今年6月1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老师组织学生有序撤退。视频截图

“能高效有序应对6月1日发生的地震,得益于这些年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探索的有益举措。地震前一天,雅安市还举行了全市抗震救灾综合演练。”芦山县防震减灾服务中心主任刘全说,这些年,芦山县持续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家家户户会避险、懂防灾。

四川省减灾中心主任鲜圣曾参与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又和同事亲身参与了全省减灾防灾的相关工作。在他看来,“和汶川地震时相比,无论是群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的能力,还是应急装备、救援队伍的建设,我们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现在社区、写字楼、学校、工厂等公共场所的应急演练已常态化,这对于提升群众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有很大促进作用。”鲜圣称,今年四川除了开展常态化的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教育,还会继续加强全省灾害信息员培训工作。此外,应急管理厅还将联合团省委,加强全体在校大学生的应急减灾培训。

鲜圣认为,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才能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加强农村地区的防汛、防雷、防震等知识宣传,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灾害信息员在灾害知识宣传、灾情报送方面的重要作用,打通“最后一公里”,把灾害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

走进雅安市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洪涝灾害危险区分布与人员转移路线图十分显眼,“什么时候移”“转移信号”“转移到哪里去”“应急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而服务中心的广场就是避灾安置点。

在广场一侧,有一间屋子,屋内陈列架上整齐摆放着棉被、衣服、手电筒、灭火器等20多种救灾物资和应急装备。“这是村里新建的防灾减灾物资储备室。”青龙场村党委书记王强说,这间储备室的采光、通风、防震等都严格按照标准建设,确保灾情一发生,救灾物资能在第一时间送到村民手中。

城市社区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痛点。当灾害和事故发生时,市民怎么防护、如何参与救援,也是一道难题。

“以防灾减灾日为契机,依托辖区消防力量,我们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活动,把地震、暴雨、雷电、火灾以及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用电、用气、用火等防灾应急知识作为宣传重点,向辖区居民普及灾害科普知识、避灾技巧、救护常识等,激发群众学习和掌握防灾减灾知识的兴趣。”成都市锦江区牛市口街道莲桂西路社区是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在该社区居委会原主任肖红伟看来,宣传和演练应常抓不懈。

近年来,四川省地震局、自然资源厅等部门还让防灾减灾课走进校园,常态化落实校园应急疏散演练。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副主任卢婷说,希望能实现“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不仅如此,为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四川还紧紧围绕防灾减灾日的时间点,积极开展“减灾兴川”文化月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防灾减灾科普活动,面向公众普及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提高人民群众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提升公众抵御灾害的综合能力,四川正全力实现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让“减灾兴川”成为巴蜀儿女的共同愿景和自觉行动。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