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神烈山碑”遭人为涂抹,碑背后有明朝一段大历史 南京“神烈山碑”遭人为涂抹令人痛心—— 碑背后有明朝一段大历史
碑体下方的“山”字已被描红。墨楠 摄 今天下午,位于南京下马坊东南方的“神烈山碑”突遭人为涂抹,位于碑体下方的“山”字已被涂料抹成红色。据现场目击者称,警方已当场没收作案工具,被描红的石碑已经围挡。警方已锁定嫌疑人。 神烈山即钟山,“神烈山碑”这个名字是1531年明嘉靖帝所改。据谭希思《明大政纂要》,这一年二月,嘉靖帝下诏改定四陵山名: “文皇既封黄土山为‘天寿山’,今又拟显陵为‘纯德山’,而独钟山如故,于理未安。朕惟祖陵宜曰‘基运山’,皇陵宜曰‘翊圣山’,孝陵宜曰‘神烈山‘。” 这段古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文皇朱棣登基后,亲选黄土山为自己的墓地,将名字改为天寿山,同时拟将显陵所在的地方改名“纯德山”,如此一来,独独钟山名字没有改,于理难安。我认为,祖陵叫“基运山”比较适宜,皇陵叫“翊圣山”,钟山改为“神烈山”。如此一来,基运山、翊圣山、神烈山、天寿山、纯德山便合成明代的五陵山。 嘉靖帝改名后,下马坊区域便树了一块“神烈山”标志碑,同时建有碑亭。 历史学者、三峡大学副教授胡丹认为,嘉靖改名,其实质,是为了进一步抬高自己亲生父亲的身份,钟山、祖陵、皇陵不过是为了陪衬。在这背后,其实是持续三年之久的“大礼议”之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曾就“大礼议”问题采访过胡丹教授。他告诉记者,嘉靖帝未曾做过皇太子,他是由藩王即位。1521年,明武宗驾崩,因其无嗣,皇位又不能虚悬,最后前朝后宫共同商定,由武宗堂弟、藩王朱厚熜继承皇位,即嘉靖帝。 以杨廷和为首的保守朝臣要求朱厚熜改换父母,尊奉正统。用老百姓的话说,你是过继给别人当儿子,才有当皇帝的机会的。当然要尊奉武宗的父亲明孝宗为父亲。所以朱厚熜刚进京城,大臣们就想让他行皇太子即位礼。但朱厚熜拒不行太子礼。朱厚熜认为他是来继承皇位的,不是来当皇太子的,不应行太子礼。这次较量,以他胜利告终。 即位五天后,下臣开始商议怎么给朱厚熜的父亲追赠一个皇号。但以杨廷和为主的大臣认为,朱厚熜应该以孝宗为父考,自己业已死去的亲生父亲兴献王应为为皇叔父。朱厚熜大怒:父母可移易乎?!双方坚持不让,半年之后,杨廷和委曲求全,只好说,皇帝生父母宜称兴献帝、兴献后。 又过两年,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疏,提出应实事求是,兴献帝应为皇考,在宫内立庙祭祀,孝宗应为皇伯考。结果这个提议遭到250多名官员的反对。这次皇帝也不退让,大臣们几乎都受到了责罚,其中17名臣子被杖责而死。皇帝威权得到确立,此后,嘉靖帝为父母上尊号、立庙的事再也没有障碍。 这是史上有名的“大礼议”。 嘉靖十年,钟山改名为神烈山,其实只是陪衬,朱厚熜想将生父的显陵改为纯德山,并将它地位拔高,这才是重点。果然,改名后,嘉靖帝将五陵山列入国家重大祀典,终明不改。
“神烈山碑”几十年前的样子 关于这座“神烈山碑”,南京大学考古专家贺云翱曾勘探过,发现此碑为一块整石雕凿而成:坐北朝南,方向210度,通高4米,碑座边缘不甚整齐,正面宽1.47米,背面宽1.44米,左立面厚0.69米,右立面厚0.74米,碑额高1.05米。碑额中部以篆书刻“圣旨”二字,边饰云龙纹。碑身中部用楷书竖刻“神烈山”三字,三字浅刻,字体边缘再加以线刻,右上部竖刻“嘉靖十年岁次辛卯秋九日吉日”13字,左下部竖刻“南京工部尚书臣何诏侍郎张羽立石”15字。碑座系用一块巨石中部凿槽以镶碑石。 又,根据《枣林杂俎》记载:“辛巳(崇祯十四年)孝陵曾重立神烈山碑石,户部给石价四千金,石出宜兴山中,实七百金。”神烈山碑可能后来重立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