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编号文物上万件,要全部修复,我们这一代人不可能实现。”几年前,面对三星堆8座祭祀坑出土的大量文物及残片,文保人员如此感叹。然而,随着文物领域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尤其当AI技术用于辅助文物修复,这个时间周期有没有缩短的可能?文物的展示利用有没有可能变得更加丰富? 3月1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人机协同智能考古修复”合作签约仪式在省文物局举行。双方将以三星堆为试点,尝试通过人机协同方式下的AI智能辅助文物修复工作,提升文物考古行业的科技水平,助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 痛点 一线人员不足200人,大批新出土文物亟待修复;现有虚拟修复智能化程度不高,修复周期长成本高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介绍,三星堆祭祀坑新一轮考古发掘中,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17000余件,较完整器物2400余件,其中包括顶尊曲身鸟足铜神像、兽托顶尊跪坐铜人像、龟背形网格状器、铜神坛、铜神兽、鸟形金饰片和金面具等重要器物。今年10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将开放,大量残缺、开裂、变形、腐蚀严重的出土文物需要及时进行清理、拼接、整理和保护修复,任务非常繁重。 在三星堆之外,我省考古发掘工地每年至少有上万件文物残件或标本出土,但我省从事文物保护及修复的一线人员不足200人,很多破损文物不得不长年存放于仓库中,无法活化利用。这也是整个考古学界长期面临的问题。 当传统方法无法快速实现文物修复和展示利用,运用数字化和人机协同智能技术开发的文物虚拟修复开始受到重视。这种虚拟修复可在不干预文物实体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研究和修复目的进行快速、无限次调整多种表达和展示,满足不同受众和场景需求。去年年底,依靠三维信息扫描虚拟修复,三星堆8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和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铜人像成功实现“合体”。 然而,目前开展的虚拟修复研究主要针对器形、纹饰预判性较强的器物,并且对人工拼接成果的依赖性很大,甚至就是人为拼接后在计算机中进行图像化处理,因此智能化程度不高,利用大数据的自主深度学习和应用能力较低。此外,受限于文物或碎片三维数据采集和虚拟修复软件研发、设计高成本限制,单件文物实现虚拟修复成本较高,且时间周期长,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文物修复的发展。 探索 合作开展人机协同方式下的AI智能辅助文物修复实验,尝试找到数字技术的一种新解法 基于高性能计算平台的算力,以及AI人工智能算法,或将有助于文物的修复工作,摆脱文物修复的困境。 腾讯杰出科学家单瀛介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AI前沿技术的文物虚拟修复技术,可从文物颜色、纹理、断面的几何形态等信息计算入手,实现出土文物碎片虚拟拼接、矫形、复原,大大提高文物碎片拼对效率。同时在建立文物数字化大数据的前提下,计算机视觉技术可高效地识别文物造型、结构以及局部纹理的相似性;AI利用模式识别对比已标注文物的年代或文化属性,协助研究人员开展考古与文化研究。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考古专家团队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的AI算法技术团队决定合作开展人机协同方式下的AI智能辅助文物修复实验,尝试找到数字技术的一种新解法。 技术团队基于经典三维形状分析的算法,已在少量现有公开的文物数据集上打通流程,初步验证AI算法对文物修复拼接具备可行性,下一步将获取更多其他文物数据进行测试。 不过,技术团队也发现,三星堆的文物形状多样、纹理复杂,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样式,且三星堆文物距今年代较长,铸造手段与现代工艺不同,难以自动化根据传统指标(对称性、曲率平滑度)进行修复判定。基于经典图形学算法的修复手段难以实现好的效果,需要结合专家经验沉淀至算法。未来,项目组将结合人工智能数据驱动的方式进行优化。AI算法模型也需要足够的样本数据进行学习,在算法的早期探索阶段,将使用模拟数据进行算法训练与效果验证。 在未来的合作中,双方计划能够运用AI技术辅助文保专家完成部分三星堆代表性器物的数字修复,并运用数字化平台,创新公众考古的互动体验模式。最终利用计算机视觉、AI技术等实现文物及其碎片信息采集、整理的智能化协同,为文保专家进一步研究提供协助,为文物的认知、保护、复原、研究、展现和传播提供更丰富的技术选择。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