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和护士节、教师节等以特定职业命名的节日一样,“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也是旨在倡导全社会都要关心和关注农民、农业与农村。近年来,在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战略下,不少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农民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列车。 在农民丰收节的当天,一些基础较好的农村地区都是张灯结彩、彩旗飘飘,村民们载歌载舞、喜笑颜开,到处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气氛。各地政府当然没有闲着,都想尽心思抓住机会推介地方特色及特色产品。在网络营销的时代,市长亲自带货的场景已是寻常,重金聘请知名艺人或主持人代卖产品更是不胜枚举。在这个过程中,“网红”的名人效应和来自城市的营销团队唱主角,但农民本身的贡献与作用还不够突出。 大约一个月前,电话那头的父亲告诉我,家里今年的西瓜大丰收,多得吃不完,最后竟然以0.5元一斤的价格被村里小卖部老板收购,而当时广州某品牌水果店西瓜的零售价是6.8元/斤。父亲知道后表现得很坦然,他的原话是:“我能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种田本来就不赚钱,我们一天到晚没日没夜地干,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算,还购置种子、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到头来钱都给你们城里人赚去了,我们经常是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我问父亲:“对于‘农民丰收节’,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沉思了片刻,说:“我希望通过种田可以实现致富,我的收入可以大幅增加。” 我相信这也是6亿中国农民的共同心声。乡村振兴成功与否,最核心的标准就是广大农民的收入是否大幅增加。 道理谁都懂,农产品是农民生产出来的,但后面的收购、运输、检测、加工、贴牌、广告、营销等众多环节,几乎都与农民绝缘。所以,后程参与的人赚大钱,似乎也无可厚非。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要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让农民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链条中占据主导地位,让农民在农业收入分配比例中占据绝大部分,让农民成为一个光荣和受人尊敬的职业。 如何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和发展主导性作用,核心在于对农民开展专业的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辅以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让旧时代的传统农民升级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前者的特征是能种田,后者的特征是会种田、懂知识、懂技术、懂市场、懂营销、懂服务。 在农民主体性地位确立的过程中,尤其要警惕三种现象——“资本主导”、简单的“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和“移植型产业”。“资本主导”是以发展城市的逻辑发展农村,在强大的资本及资本运作面前,农民只有被动接受利益受损的局面,因为个体化与分散的农民根本无力与外来资本抗衡和谈判。怎么办?农民可以走农业集体组织的道路,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夯实农村集体发展的基础。 简单的“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更多是让农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让城里的企业家和经销商从事二三产业,其结果很可能是城里人大口吃肉、农民喝汤,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时代的农民应该参与农业产业链条的全过程,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农村发展过程中,囿于农村产业基础普遍薄弱,很多地方热衷于引进或移植外来产业。经常发生的情况是,移植型产业与本地没有任何的关联性与黏着度,农民很难融入新的产业体系中,或在融入移植型产业体系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我们提倡导入那些相对适应地方产业基础与特征的在地性产业或根植性强的产业,与原有产业基础实现有效衔接。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搭上农业产业化的列车,实现尽快致富。 姚华松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