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往往是前沿。科技创新的结果,总是把冷门的研究领域变成新的热点和风口。 新学期伊始,一些高校开始在新生中遴选“强基计划”缺额学生,引起舆论关注,“强基计划”遇冷之说一时间沸沸扬扬。事实上,这一说法有失偏颇。根据已经公布的数据,作为“面向基础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起步之年的“强基计划”报名人数超过了100万,最后只招收6000人,冷热不言自明。 而深究计划暂未招满的原因,门槛高、遴选严苛是一个方面:不仅高考成绩占比不能低于85%,还要求学科特长极其突出。另一方面,不少考生对所谓“冷门”“热门”专业的认识和选择值得深思。毋庸讳言,相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很多考生更愿意选择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金融、管理等专业。此前考取北大的钟芳蓉选择相对冷门的考古专业,一时成为舆论热点,足见其选择不易。某高校“强基班”学生坦言,每位拿到“强基计划”入场券的学生,内心都曾面临钟芳蓉式的考验,都需要“为理想奋斗、坐冷板凳”的决心。 确实,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是很艰苦的事情,要想取得成绩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学者统计我国的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间隔4.4年。这意味着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事实上,从“北斗”全球组网到“天问”探访火星,从国产大飞机C919一飞冲天到“复兴号”动车组完美首发,从“蛟龙”潜海到航母入列……探索未知的“无人区”、攀登创造的“高寒带”,无不需要科技工作者有长远的眼光、“火热的耐心”和“深沉的豪情”。 最近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古人类研究学家付巧妹提出,希望国家进一步引导不以“有没有用”评价和发展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听了深有感触:“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门的东西没有用。这种认识可能把一个领域的事业耽搁了。”夯基垒石,我国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其实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基础学科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风物长宜放眼量,无用之用有大用。科学研究的“顶天”与“立地”、“冷门”与“风口”、“无用”与“有用”往往辩证统一。“顶天”,就是站在学科前沿,力争在科技关键环节突破难关,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这些前沿,起初往往是冷门,看起来“没什么用”;而一旦有所突破,往往成为风口,可以“立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产业发展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对当下中国而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既要对接现实需求,及时开展应急性创新攻关;又需要仰望星空的格局与胸襟,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力与韧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激励和褒奖,促进形成踏实苦干、勇攀高峰的科研氛围,正是“强基计划”的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