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沈安娜 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年会更新了第四版心肌梗死的定义,对心梗的分型、治疗等都给出了新的指导建议。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沈安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几大要点,告诉你心梗时,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 心肌梗死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由于缺血缺氧的原因各异,国际共识又将其细分为5个类型。 简单来说,1型是自发性心肌梗死,比如斑块破裂等引起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了心肌缺血梗死;2型是继发性心肌梗死,这类跟动脉粥样硬化无关,而是心肌供氧和需求失衡所致;3型指心肌有缺血症状且发生了猝死,被称为猝死性心梗,新定义中强调,其与心源性猝死存在区别;4型和5型心梗均因手术导致,前者指介入治疗或放支架引发的心肌梗死,后者则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相关。总之,无论哪种类型,心梗发作时,你的身体都会出现血或氧的“供不应求”,这些必需“营养”的缺失最终导致了心肌功能的受损。 划分心梗类型的主要目的是为医生诊治服务,对普通患者来说,心梗发作症状是更需要关注的内容。沈安娜解释说,心梗疼痛有典型和不典型之分,诸如胸痛、胃疼、牙疼、颈部紧缩感、左上肢放射痛,且伴随出汗、恶心呕吐、气短或呼吸困难、无力、眩晕等表现时,都要有所警惕。也有部分人感觉不到任何症状,比如糖尿病患者痛觉感受机制出现障碍,会感觉症状非常微弱。 建议没有心梗发病史的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患者及腹型肥胖人群,一到两年做一次预测性检查,包括平板运动实验、动态心电图等,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可预测心梗的发生。如果曾有心梗史,建议半年甚至更短时间就做一次检查。 沈安娜强调,出现上述症状时,家属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患者就医,但一定不要自己开车或打车去医院。在等待救护车时,也不要随意搬动患者,任何搬动都会增加心脏负担,危及生命。患者需要立刻做的只有一件事,服用对症急救药物,比如速效救心丸,可为救护赢得抢救时间。急救服用药量为10~15粒,舌下含服,在救护车到达之前,最多可连服三次。若病人牙关紧闭,服药困难,可将速效救心丸放在牙床部位,滴几滴水,促进药物溶解和吸收。需要提醒的是,虽然硝酸甘油也是心梗急救药物,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心梗,用药前应当慎重。 心梗术后,虽然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得以好转,但任何损伤的恢复都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提醒患者要在术后适量活动,以防长期卧床或少动导致全身功能的废退,以及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沈安娜说,心梗患者是带病状态,运动强度过大将导致不良后果,运动强度过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因此,在早期(术后1个月内)需要由医院专业的心脏康复医生指导运动。 心梗急性期(心梗发病 48 小时内)活动量要求低一些,主要是上下肢的被动运动,应由专业的康复师来执行。此期间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和抬高下肢,否则会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亚急性期(心梗发病 3~7 天)回到普通病房后,患者可适当增加运动量,在监护下行室内或走廊内步行运动,完成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出院早期以及门诊康复期(出院到心梗后 3 个月),可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及心肺运动试验结果来制定患者的运动处方,方便在家进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