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一片冰心在雪域——北京援藏医疗队轮换侧记

2020-08-05 10:2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拉萨8月4日电题:一片冰心在雪域——北京援藏医疗队轮换侧记

  新华社记者侠克、李放、彭子洋

  7月31日晚8时30分许,伴着绵绵细雨,一架由北京飞往拉萨的航班稳稳降落在距离拉萨市区45公里外的贡嘎机场。北京市第九批第二期医疗队32名队员正式抵达雪域高原。

  今年拉萨的雨水相比往年多,昼夜温差大,晚上依然有些寒意。上一批医疗队的不少队员还是早早就来到了机场外,翘首盼望着“娘家人”的到来。

  由于航班延误,队员们走出机场已是晚上9点多。不少队员都裹着厚厚的冲锋衣,初到高原的兴奋和激动暂时压过了身体的不适和旅途的疲惫。已在高原工作一年的老队员纷纷献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虽然不少人都是初次见面,但大家有说有笑,没有丝毫生分。

  “上一批来的时候飞机没晚点,天还大亮,今年只能给你们留一张‘黑乎乎’的合影啦。”北京援藏医生、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任轶一边开着玩笑一边招呼大家合影。“虽然看不太清,但总是值得纪念的一刻。”

  队员们陆续抵达暂住的酒店时已接近午夜,折腾了大半天也没吃什么东西,酒店的自助餐成为他们入藏后的第一餐。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干部人事处副处长智利平负责北京援藏医疗工作,从1999年起他已前后30多次来到西藏,每一次他都陪着新一批援藏医疗队员来到拉萨。

  “大家晚上尽量少吃一点,吃太饱会加重高原反应。”智利平已经是个“老西藏”了,反复叮嘱队员们,“吃完饭大家赶紧回房间休息,睡前一定要吸氧,明早谁也不准出去溜达,休息好也是任务。”

  不少老队员早就在酒店等急了,见到新来的同事便张罗大家吃饭。

  “新院区检验科室建得怎么样了?是按照我提出来的想法在做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援藏医生王国洪是新一批援藏队员之一,刚坐下还没吃两口,便拉着去年入藏的同事袁灿聊起业务。

  “老同志,还是要先保重身体啊。”袁灿笑嘻嘻地调侃着50多岁的王国洪。“来之前就追着问,咋这么心急呢?你先缓缓,适应两天我再带你去看。”

  初到高原的兴奋和激动此时已慢慢消退,不少队员的脸上开始露出疲惫,走路时也开始有点“飘”。

  突如其来的眩晕和心慌等高原反应迹象让来自首都儿研所的援藏医生郝建云差点摔倒,早一年来到这里的老同事韩同英赶紧将郝建云扶到房间吸氧、休息,并将急需的药品准备妥当。

  “很多援藏医生都是第一次来到西藏,有高原反应很正常。”韩同英说,“我们把应急的设备、药品早就准备好了,上一批队员也是这样照顾我们的。”

  把新队员安顿好已是凌晨1点,这时老队员们才纷纷离去。

  在离去的人群中,记者见到了北京世纪坛医院的援藏医生贾萌,他说这样的场景让他想起一年前自己刚来时,也让他想起上一批医疗队离开时的样子。

  “那是一个周五,因为是早班飞机,天不亮他们就乘大巴奔向机场,当时我去送行,大家很少说话,路上也没有车,他们就这样悄悄地走了。”贾萌说,每年这里都会经历这样的“辞旧迎新”。“或许过几天我们也会这样悄悄地离开。”

  让贾萌没想到的是,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并不想让他们悄悄地离开。

  8月1日一大早,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同事们就把即将离开高原的北京援藏医护人员拉到了拉萨市达孜区,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间为他们举行“过林卡”送别。

  送别现场,援藏的北京医生们被藏族同事们簇拥着,合影、拥抱、献哈达……有些援藏医生的脖子上挂了十几条哈达,有的援藏医生被藏族同事们高高抱起。

  “老师,我能单独和您合张影吗?”消化内科的邓增曲珍拉住北京友谊医院来援藏的魏红涛,想跟他合张影。

  魏红涛的眼眶红了,这样的场景中,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也能让离别的伤感瞬间溢出。

  “就是这样一批又一批抛家舍业的医生们撑起了北京医疗援藏事业,也为这片雪域高原带来了健康的希望。”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彦梅从2015年开始先后带队为拉萨送来6批队员,每次来到西藏,大家都或多或少会有些高原反应。“都知道援藏不容易,但每一次大家都是抢着要来。”

  5年来,拉萨市人民医院在北京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成为西藏首家地市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门急诊量目前已突破30万人次。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