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市贺家川镇刘青川村贫困群众刘堂儿这几天心情很不错,因为他的工作问题解决了。 “我现在负责村里的森林防火管护工作,每个月能挣600元。二儿子也考上了公益性岗位协管员,每个月能拿2500元。”刘堂儿高兴地说,“在帮扶干部的指导下,我还养了40多只羊。现在全家人均年收入有1万多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近年来,神木市加快就业扶贫步伐,找准“症结”、开对“药方”、拔掉“穷根”,为贫困户铺就了“早脱贫、稳得住、能致富”的阳光大道。截至目前,该市通过就业扶贫累计帮助5095人成功就业,转移就业促进贫困劳动力年人均增收1.32万元,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一名贫困人员就业的目标。 “锁定”帮扶对象 “量身定制”工作岗位 “神木市民营企业多、就业氛围浓、岗位需求大。但这里的贫困人口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地域分布不均匀等现实难题。”9月9日,神木市人社局工作人员郭子毅告诉记者。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神木市把精准施策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点,逐户摸清了每个贫困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辟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帮助其成功就业。 精准识别过程中,神木市人社局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帮扶干部和“四支队伍”等精锐力量开展了“就业扶贫行动日”等活动,建立了就业创业信息登记卡和实名制台账,为“量身定制”就业岗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于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中的普通劳动力,神木市按照政企协作、分类施策的方法,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让他们真正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对于在城区、镇(街道)居住的贫困劳动力,神木市通过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的现有岗位进行清理摸排,开辟出132个公益专岗,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104人;对于能力素质较高的贫困劳动力,通过直接推荐给企业或举办大型招聘会,帮助213人实现转移就业;在机关事业单位设置一批协管员岗位,帮助94名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实现转移就业;对因个人原因不能长期在企业稳定就业的,通过岗位介绍实现灵活就业512人;对长期居住在家发展产业的贫困劳动力,则通过补贴农机具、提供种子化肥等政策实现就业1982人。 “特设岗位”让贫困户实现自我价值 2017年的一场严重车祸,让神木市店塔镇辛伙盘村村民刘卡换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妻子当场死亡,他受伤后也不能再干任何重体力活,家里还有一儿一女需要抚养。生活的重压让刘卡换一度对未来失去信心。 被识别为贫困户后,刘卡换被安排在村里的特设公益性岗位上工作,成了一名保洁员,每个月能领到600元的岗位补贴。2018年,他的女儿通过了神木市人社局组织的贫困协管员考试,目前在店塔镇政府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 “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关怀,真不知道我家会是什么样子。我会加倍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把整个家撑起来。”刘卡换说。 长期居住在农村“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是就业最困难的人群,也是脱贫最困难的群体。为了帮助这部分人脱贫,神木市组织帮扶企业在行政村或镇(街道)开辟一批特设岗位,月工资600元至1000元不等,帮助396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难题;对于村周边有涉农企业的,通过开辟季节性用工岗位或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带动1073人就业增收;针对部分农村贫困劳动力能力低、年龄大的特点,在村内设置治安联防、森林防护、河道管理、村内保洁等特设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并放宽年龄要求、增加岗位数量,累计帮助685人实现就业。 培训就业“扶上马” 补贴保险“送一程” 除了精准施策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外,神木市还以创新培训方法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竞争力。 为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带动就业增收的作用,3年来,神木市认定了3个就业扶贫基地和5个就业扶贫社区工厂,以“创业孵化园”和“信用村”为载体,为创业者提供“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和“15万元的贴息小额创业担保贷款”;通过鼓励激励、项目推荐、跟踪服务的模式,已使36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开家具店、特色小吃店等项目实现自主创业,同时也吸纳107人实现了转移就业。 为了进一步稳固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现状,防止发生失业即返贫的现象,神木市开展了贫困户社会保险全覆盖工作,通过进村入户逐人核实贫困户参保信息,帮助6337名贫困群众参加和享受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有了保障。(记者 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