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五个+”精准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
武隆 只争朝夕加油干 聚力攻坚奔小康
林海人家
高山蔬菜基地
武隆苕粉
深冬时节的武隆大地,处处生机勃勃。山乡巨变,日新月异。脱贫攻坚力促跨越发展的浪潮回荡千山万壑。
近年来,武隆区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尽锐出战,苦干实干,奋力向贫困发起猛攻,以生态、旅游、产业、电商、金融“五个+”精准扶贫新模式,闯出了武隆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径。
自全区脱贫“摘帽”以来,武隆始终坚持“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要求,做到“四个不摘”,着力巩固脱贫成果,贫困发生率降至0.03%。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武隆如何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力量不减,强化担当、顽强奋战,坚决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在2020年全区经济工作会上,向全区干部群众发出动员令。
决战贫困,只争朝夕。武隆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干劲,奋力与全国人民一道昂首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点绿成金”
激活绿色动能美山川富百姓
隆冬时节,武隆火炉镇筏子村的脆桃基地里,村民们正三五成群忙碌着给桃树修枝整形,很快这里又会呈现春天桃花灼灼,盛夏脆桃飘香的盛景。
筏子村属于喀斯特地貌,全村8000多亩耕地,最严重时近50%为石漠化土地。昔日,村民们在石头缝里种粮,看天吃饭,收入甚微。
当地村民申建忠改荒山坡为种植地,培育出口感香甜、肉厚多汁的“仙女脆桃”。在火炉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筏子村脆桃产业快速发展,通过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改进种植技术,还申请注册了“火炉脆桃”地理标识,带动筏子村90%的农户种植脆桃脱贫致富。目前,火炉镇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投产4000余亩,年产量达1600多万斤,1200余户村民种植脆桃,实现年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
“石山上长出‘摇钱树’,绿起来的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筏子村沙坝组已脱贫村民吕代均欣喜地说,去年,他种植的40亩脆桃收入6万元。
绿色生态产业的“点绿成金”,让老百姓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这只是武隆“生态+精准扶贫”的一个生动缩影。
通过打好“生态牌”、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等方式,武隆启动实施生态修复攻坚行动持续引导贫困村和贫困农户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发展特色林果、高山茶叶、中药材等长效产业项目。
此外,武隆还结合全区旅游业发展,整合最美乡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等各类项目资源,加速乡村蝶变发展,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因势利导
多元化产业点燃致富新引擎
冬日清晨,后坪乡的茶叶基地薄雾缭绕,层层茶带叠翠连绵起伏,茶农们忙碌着给茶树施肥、除草,欢声笑语回荡山间。
“茶园就是‘绿色银行’,种茶就是在地里‘掘宝’!”中岭村的建卡贫困户赵本祥笑着说,他家流转了4亩地给合作社种茶,土地流转费加上夫妻俩在基地的务工收入和分红,去年挣了3.6万元。
“后坪乡平均海拔1200米,种茶历史悠久。由于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茶山渐渐荒废。”武隆区洪山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伟成说,2006年,他在后坪乡流转了1500亩地,种植“金牡丹”“福鼎大白”等品种的高山茶叶,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可获得租金、务工费、分红3份收入,目前已带动70多户村民,年户均增收3000余元。
一片茶叶托起百姓脱贫增收梦。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后坪乡的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种植2000余亩,投产500亩,干茶年产量1万余斤,收入200万元,已带动农户200余人(含贫困人口30余人)人均增收1000多元。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武隆以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为重点,坚持“2+6+N”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即做靓武隆高山蔬菜、高山茶叶特色优势品牌产业,扶优做强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特色水果等6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适度规模、集中连片发展烤烟等区域传统产业)和注重三产融合发展,出台一系列产业精准扶贫政策,重点实施以“项目覆盖、主体带动、技能培训”为重点的产业精准扶贫行动。
以旅促农
乡村好风景带来增收“好钱景”
青山连绵,绿水相映,屋舍俨然……走进武隆区赵家乡,一幅旖旎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步步皆景令人陶醉。
“感谢党的好政策,如今靠吃‘旅游饭’,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村民肖成余谈到现在的幸福生活笑容可掬。
2014年,肖成余因学致贫被纳入建卡贫困户,随后,政府补贴对他家房屋进行升级改造,并以每张床500元的补贴,帮助他办起了餐饮、住宿一体的农家乐,乡里还拿出3000元修建了院前花台,去年7月,肖成余农家乐开张生意十分火爆,仅2个月时间,就收入6万元。
把美丽风景变为“美丽经济”这是一个生动镜头。在武隆,吃上“旅游饭”的有10万村民,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近万名涉旅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
按照“农旅融合、文旅互促、商旅联动、全域发展”的思路,武隆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重点围绕旅游景区周边、旅游环道沿线、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等区域,通过全路径规划、全社会参与、全产业融合,探索出廊道带动、集镇带动、景区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四种“旅游+精准扶贫”增收模式,融合打造以“避暑养生、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扶贫示范线路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点),积极培育以旅游接待、配套服务、休闲农业、旅游商品等新兴业态,带动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和脱贫致富。
在武隆,乡村如斯美丽,生活如斯美好。美丽风景与美好生活,正诗意相连。
山货“触网”
农产品进城驶入脱贫快车道
临近春节,武隆区和顺镇海螺村村民张永红收到年货订单不断,忙得不可开交。
一个失去行走能力的残疾人,不仅自力更生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动近3000户农户销售农产品,年销售额超1100万元,张永红不断书写着“励志传奇”。
2005年,一次意外受伤,张永红脊椎粉碎性骨折导致下半身瘫痪,仅靠低保度日,2012年,还是网络“小白”的他开始在微博上卖土货,为自己筹钱治病。
张永红的销售“规矩”是:只要顾客说不好吃,就无条件退款。正是土特产的地道品质,“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2015年,武隆区开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张永红在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下,成立“重庆市武隆区传宏土特产品有限公司”,先后注册了“隆咚锵农品”等特色品牌,通过电商渠道帮助周边老百姓让白芨、沙参、羊肚菌等山货进城。
如今,武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正搭乘电商扶贫“快车”,跑出脱贫致富“加速度”。武隆围绕“一馆、一园、两中心、186个网点”的发展布局,建成“寻味武隆”仙女山O2O体验馆的“一馆”、武隆区电商产业孵化园的“一园”、区级电商运营中心和过渡性物流分拨中心的“两中心”项目及186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其中贫困村电商服务网点75个。
武隆招引和培育较大型电商企业13家、网商8140家,打造电商示范点20个。以农产品为重点、整合全区107个农产品品牌4270个单品,成功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寻味武隆”;以“寻味武隆”作为母品牌,建立“1+12+N”品牌矩阵(即1个区域母品牌+12款地域拳头产品品牌+N个企业和产品品牌)。
此外,武隆还深化消费扶贫,先后参加、举办“重庆电商扶贫爱心购活动”等活动助力脱贫攻坚。
信贷撬动
引“金融活水”浇灌“扶贫之花”
“多亏了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我解决了资金困难。”左世琴高兴地说,上个月,她养的10多头生猪出栏卖了近5万元,几年后,等山上的10多亩油茶投产,一年收入8万元没问题。
左世琴的丈夫去世多年,为养育两个孩子,供他们上学,生活的重担曾压得她喘不过气来。2018年,左世琴通过武隆区互助合作扶贫总会火炉分会获得“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用于养殖生猪50头,享受财政贷款贴息1570.83元,当年生猪销售收入达到12万元,2019年她又续贷5万元,继续发展生猪养殖和新种植油茶等产业。
在武隆,像左世琴一样享受金融扶贫打了漂亮“翻身仗”的贫困群众不胜枚举。
武隆健全“政银共管,多方协力、共同参与、合力扶贫”工作体制,建立区、乡、村三级联动平台,建立风险补偿金1854万元,探索“村支两委推荐、乡镇初审、区扶贫办审定、商业银行承办”的审核体系,金融机构与乡镇政府、村支两委共建金融扶贫服务站,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支两委和帮扶责任人作为助贷员,参与扶贫小额贷款工作,建立“绿色通道”,坚持信贷原则,严格把关准入条件,实行扶贫贷款3天限时办结,加强贷后监管指导,确保贷款用于生产经营和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建档贫困户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满意度。
同时,创新探索互助扶贫模式,武隆按照“区级总会+乡镇分会+村级中心+社级小组”的组织架构,建成区级互助扶贫总会1个,组建乡镇分会6个,推行“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金融互助扶贫模式,共同破解贫困人口借款难、脱贫难、发展难的问题。
张亚飞 刘茂娇 蓝倩 图片由武隆区委宣传部提供
数读》》
脱贫攻坚的“武隆答卷”
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资金4.7亿元;累计培育专业合作社1003家。
贫困人口2019年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7元,是2014年建档时的2215元的452%。
2019年,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4000余户,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综合收入20亿元。
2019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48.6亿元,同比增长18%,网络零售额实现38.92亿元,同比增长38%。
2019年,全区扶贫小额信贷累计贷款金额2.24亿元,惠及建档贫困户4985户、惠及贫困人口1.6万余人,贫困户获贷率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