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龙扬镇  莲花寺

泗洪垫湖:敢闯敢试成就“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2018-10-31 11:39 来源:新华日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温饱安康,是农人世代的梦想。垫湖所属的泗洪县西南岗区位闭塞,水源匮乏,土地贫瘠,一直是江苏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曾因贫穷而绝望,依靠奋斗和开拓,垫湖闯出农村改革新局面,成为全省最早以“公社”为单位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方。

40年来,作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垫湖,在敢闯敢试、敢于担当的历史记忆中寻找力量之源,不断书写农村发展新篇章。

穷则思变,改革动力内生

深秋,当年垫湖“大包干”发起人之一苏道永,从二楼的客厅遥望远处青黄相接的田园,回想起多年前和五队队长任孝干等人在油灯下订立“密约”的那个夜晚。

那是1978年,家家都穷。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全队一年只收了150斤小麦,只好留着当种子。看仓库的农民饿极了,竟偷偷吃完了麦种。六队队长任楼甫说,队里230人,走了100人。这是关于饥饿的记忆。

老苏任上塘公社垫湖大队会计,在第五生产队蹲点。“全大队年年吃救济,公粮收不上来。好的生产队,每人每年300斤口粮,差的只有150斤。1978年春,遇到旱灾,吃得更不好。”集体生产,队员不出力。时任三队队长的任孝付告诉记者,女人常借口回家奶孩子、烧饭,男人们则“磨洋工”。1978年的春旱,逼迫老苏们琢磨:明年吃什么?

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分田到户干。先以劳作组名义,把自留地按肥力好坏搭配分到农户,每人1.5亩地只种花生、玉米和山芋。这一分,农户的积极性上来了。有些地,不好,牛也瘦,干不动,分到地的人就下去自己挖。田野里气象一新,村口无闲人,全在地里了。

1978年秋,五队的玉米、山芋亩产500斤,花生100斤,户均收获600多斤,史上第一次。上交80斤公粮给国家后,剩下的属集体和个人,农民高兴坏了。这样,尝到甜头的农民,到了1979年6月,把稻麦地也分了。

任楼甫说,看到五队分地,六队也只能分了,根本挡不住。分地之后第一年,他一家的粮食产量5000斤,比以前整个生产队还多。“过去想都不敢想。农民自己干,才能释放巨大的生产力。”

“是大自然对这里过于苛刻吗?不是,问题主要是来自领导的左倾思想和政策,长期捆住了人们手脚,使他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通讯《春到上塘》,这样总结垫湖村农民自发的改革。这句话说到点子上。1978年至1980年,来垫湖的参观者、调查者络绎不绝,“不支持者有之,横加干涉者也有之”。

“我们瞒不住上头。自留地分了,纠偏工作队来了。我向他们解释,我们不是包产到户,而是生产责任制,效率高,除草过去多次除不尽,现在一遍就没草。1978年2.25万斤公粮顺利收齐,家家房子里都堆满粮食。”苏道永说。但是,即使县委书记亲自来视察并提出“给队里一年时间试验”,也挡不住反对的声音。“1980年,有人通知我参加学习班。我回到家跟老婆交代后事,因为这一去可能回不来。没想到,《群众》杂志主编亲自告诉我,中央75号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我再也不用参加学习班了。回到家后几天,垫湖大队把所有的地全部分到了户。”

分分合合,土地是命根子

垫湖村口的“春到上塘”纪念馆,记录着辉煌的历史荣耀和艰苦的改革探索。

1992年,垫湖农民收入甚至不到周边乡村的一半,改革的先行村成为省定经济薄弱村。新华社记者回访垫湖,说村里连像样的路都没有,村子十多年没变化。

温饱绝不是终点。“老苏们”早已退休,但现实倒逼农村改革必须再出发。垫湖农民拿出当年气魄,抓住土地这个命根子,由分重新入合。

2009年,垫湖村在全县率先推行土地集中,小田变大田,全村1.3万亩土地集中流转,全部包给种田大户,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建成1.15万亩标准化农田、1000亩稻虾共作养殖基地。2011年起,垫湖进一步围绕“合”,推进土地、人口和工业项目集中,将农村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

在300亩的金黄色杂交稻田里,种田大户严跃正在跟收割机手交代任务。他是外乡人,7年前来这里租下1500亩地种稻麦。今年村里新成立机插秧合作社,让他很开心。人工插秧每亩成本250元,机插秧只要80元,稻谷产量还要高100斤。这300亩水稻大约3天收完,纯赚6万元。像严跃这样的种田大户,全村有20多个。本村的周茂章包了500亩地,收入可观。

严跃新收的水稻,直接拉到村里的广收粮食烘干厂,收购价1.01元每斤,他认为挺合算。烘干厂负责人王刚告诉记者,该厂总投资450万元,是扶贫项目,今年5月建成,只要15天就可烘干全村的粮食,现在服务范围覆盖邻近的安徽农户。上一季小麦烘了460万斤。

在经营权层面,垫湖农民尝试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23个。现在,垫湖建成560亩碧根果育苗基地,其中村集体入股土地320亩、农户入股240亩。每亩育苗1500株,两年后可上市销售。按目前市场价格推算,亩均利润2.75万元。土地股份种植让农民看到“钱景”,有9户直接加入种植队伍。

村里还引进“外来资本”,共同开发土地资源。王续皓带领记者围绕他的碧根果苗基地转了一圈。在北京闯荡多年后,他在2008年回到老家垫湖,养过猪,种过西甜瓜、油桃,2016年开始种碧根果。他估算,这500亩碧根果苗,明年收入在200万元。垫湖村党支部书记周磊说,村里将把碧根果育苗扩大到1500亩,同时发展旅游业。

不忘乡愁,家门口有活干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垫湖乃至整个西南岗地区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省委、省政府对西南岗地区实施整体帮扶,垫湖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走进84岁的任玉敏家,首先会被他家的装修吸引。客厅里两盏枝形吊灯格外醒目,带抽水马桶和花洒的卫生间是用一个房间改造而成。二楼空着,留给偶尔回家的儿孙住。三楼露台,能看到村里的大菜市场。老人说,“热闹”。这套房子,他儿子花了8.5万元自建,装修花了30万元。

这是垫湖“三集中”的一个缩影。11年前,垫湖按照群众自愿原则,对全村13个自然村庄启动集中居住。刚开始,挺难,村干部就先拆自己和亲戚的房子。到2013年底,全村近4000人口全部集中居住,新增耕地687亩。

垫湖村曾经有1000多人在外打工,现在有700多名外出打工者回村创业就业。随着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垫湖启动建设创业园,先后建设5.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易中和纯净水厂、春塘纺织等多家企业入驻,带动600多人就业,工人月工资3000元。同时,引进电子玩具加工、一次性口罩等十多个“三来一加”项目,让800多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据统计,垫湖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200元增长到现在的1.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则从2010年的23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42万元。有了钱,村里为村民办事能力更强。这几年,兴办了文化广场、农贸市场、自来水厂等。仅以教育为例,垫湖中心小学虽然学生只有几十名,但学校硬件不逊于城里学校。此外,还成功创建省级优质幼儿园。

记者随垫湖村卫生室医生孙德国来到李绍萍家里。孙医生给她做一些常规检查。60岁的李绍萍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年,每周需要输血一次,每月医疗费1.3万元。3个在外打工的儿子,时不时寄钱回来。李绍萍说,政策调整以后,低收入户每月报销1万元,她自己只要花3000元。孙医生告诉记者,村卫生室现有4名医生、13个功能室、53种医疗设备。“条件今非昔比,今后工作重点是慢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

脱贫攻坚,是垫湖发展绕不过去的“硬骨头”。为此,村两委干部带头增收致富,每个干部都有项目,每个项目优先考虑低收入户就业。周磊的碧根果育苗产业项目560亩,他本人180亩,带动党员群众种植380亩,亩均年收益近1.5万元,同时带动低收入农户等75人就业。低保户周翠英老两口身体都不太好,生活的主要来源就是在该基地干杂活,每年有6000多元收入。

此外,低收入人口在各方面都得到村里优先照顾。今年城乡统一医保,农户住院医疗最高报销16万元,低收入人口报18万元,儿童和学生不设限。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在50%到85%,低收入户再提高5%。目前,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164户439人,脱贫74户210人,脱贫攻坚还有硬仗要打。

黄昏时刻,垫湖村中心广场响起音乐,村里老老少少涌向广场。村广场舞队在排练自己编的舞蹈。今日垫湖,已成为宜工宜商宜农的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村,并获得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周静文 徐明泽 顾佩佩)

马上就评

敢闯敢试永不停步

垫湖40年前的这场改革,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宝贵财富。垫湖与小岗两个村都是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在如何突破发展制约、解放农村生产力等方面探路,创造了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对解决农村群众的温饱作出贡献。

弘扬垫湖改革精神,对于推进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垫湖农民推进包产到户的改革遭受过怀疑、指责、干扰,遇到过反对、阻挠、压制,但仍百折不挠、奋勇开拓,坚持敢于担当,通过改革造福人民、促进发展。今天,推进农村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依然需要以敢试敢闯的改革精神开拓新路,以求真创新的精神干事创业,以负重拼搏的精神攻坚克难。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