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两会期间的一个深夜,我收到一位教育局长的邮件,他希望我在两会上呼吁加强农村教育问题。
他在邮件中说:现在人们认为让孩子都进城上学就是公平,百姓被引导着也往这条路上走,农村学校被边缘化,学生减少,成了政府不投资的理由。现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只想着办好几所亮点学校,农村学校越来越差,乡镇初中快办没了,小学在萎缩。 看到这封信,心里沉甸甸的。这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向城镇学校转移。在“上好学”的强烈愿望支配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巨大差距,又在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烈火”上添了一把柴。在这种局面下,农村学校不断减少,甚至在一些地方农村教育岌岌可危,一些农村学校成了“空巢学校”。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年秋季回老家寻找自己母校时的凄凉情景。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村里上的,当时学校有好几百名学生呢!可是,这次回到村里,原来的校舍大半已改做他用,校门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从门缝里往里张望,几间教室已破败不堪,学校早已弃之不用。村里的孩子们不得不到四五里之外原管区小学上学。看到这种情景,想起自己上学时这里的热闹景象,想想自己儿时在这里度过的一幕一幕,心中的失落、惆怅与酸处,无以言表。 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则亡。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进步和人口迁移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学校必然处于一个长时期的布局调整与优化之中,这种调整与优化必然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全过程。 不过,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与优化,固然要考虑人口变动与迁移趋势,更要综合考虑以下要素:一是与农村社区建设相配套。农村学校布局规划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特别要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统一,让学校成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与农村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相适应。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必然带来学校的撤销与整合,带来农民子女就学半径的调整。孩子们离开自己的村去上学,必然带来新的教育成本,比如,交通费、生活费甚至寄宿费,等等。不能因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而增加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成本。上学半径超过一定距离,孩子们无法自己去上学,政府就必须加强校车、午餐、寄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三是布局调整要与提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程度相统一。我们讲教育公平,就必须看到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最大的“短板”,仍然是农村学校在资源配置方面与城镇学校存在较大的差距。各级政府要把解决本区域内资源配置最差的农村学校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着力点,在新增教育资源配置中,通过向农村学校倾斜,采取“一校一案、一次达标”的办法,尽快补偿农村义务教育普及进程中在校舍建设、设施配备、教师配置、教师待遇等方面的历史欠账。在这里,各级政府要把限期解决达不到政府办学标准的农村学校的改造和资源配置任务列为民办实事的任务清单。与此同时,要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设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只有如此,农村学校才有吸引力,才能留住学生,才能保障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四是具体到哪所学校应该撤销、整合,我认为,必须尊重群众的意愿。总之,对于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要着眼于我国城乡人口变动和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长远战略考虑,要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相配套。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推进教育公平,绝不是权宜之计。即使我国城镇化水平到2030年达到了65%以上,还有3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户籍人口占的比例还要高,加上留守儿童,农村教育人口还会占我国教育人口相当大的比例。 我特别想向全社会呼吁:在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中要特别重视加强农村初中学校的建设,把加强农村初中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农村初中学校是农村教育的根,动摇了农村初中学校,就动摇农村小学教育,就动摇了农村幼儿教育,农村教育必然走向衰败直至消亡。农村乡镇初中教育稳,则整个乡镇的小学教育稳;农村乡镇初中教育好,则整个乡镇的教育好。 学校从来就不是置身于社会之外的“孤岛”,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教育机构。想起自己在农村上学时,我的老师在村里都被称为先生,他们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不仅是学校里教孩子识字的先生,他们也是村里老百姓的“依靠”。那时,老师们除了教我们学习,还经常带着我们办村里的黑板报,承担村里的宣传、文艺演出任务。想想那时的农村学校,既是村里的公共教育机构,也是村里的文化与文明建设高地。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农村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村学校必须参与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的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如教室、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农村居民开放,农村学校可以在文化普及、科技传播、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可以说,农村学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和文明建设的灵魂,没有了农村学校,农村文化和文明建设必然走向荒漠化。 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