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前言:
25日,《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正式提交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分析指出,该“条例”修法议案有望经表决通过后实施。而中新网记者盘点发现,在广东之前,全国已有浙江、江西、安徽、天津、北京、上海、广西、陕西、四川9个省份正式启动“单独两孩”新政。在职场上,女性可能要付出超过男性的努力,才可能换来相对平等的职场地位。“单独两孩”政策出来之后,也许很多女性又将面临着来自老公、家人的多重“逼生”压力,很可能影响到职场前途…… “两孩”政策好,当“两孩”妈妈难? 当“孩子”遇到“职场”是否只能是一声叹息?
“单独两孩”政策在各地大多尚未落地 就业歧视已现苗头? 长沙市民夏芳(化名)之前在一家外贸企业上班4年,结婚怀孕之后,立刻被公司辞退了;现在孩子已经10个月了,夏芳决定再入职场,但每次面试都会被问到“你是独生子女吗?”“你会生两孩吗?” 虽然夏芳根本没有生两孩的打算,“但很多公司了解到我一胎生的是女儿后,似乎认为‘生二胎’可能性很大。”夏芳说,“我算是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了,为什么公司宁愿用刚毕业的男孩而不用我?” “单独两孩”政策在各地大多尚未落地,但由其引发的女性就业歧视已经出现苗头。 “你会生两孩吗?” 已婚已育优势变劣势 “本以为生小孩之后找工作会很顺利,没想到还是生活在女性‘阴影’之下。”夏芳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已婚已育又有工作经验的职场女性是企业招聘中的“强势群体”,但现在,面对“两孩”可能性,女性再次遭遇“性别歧视”。 “最近老板找我谈话,示意公司招聘尽量少招女的,而且要我打探哪些现聘女员工有生育打算,特别是想要生育两孩的。”长沙某文化公司人力资源主管王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女性员工仅有30%,“估计接下来会更少。” 就连已经就业的女性也受到了“两孩”政策的牵连。“单位提拔干部,工作一直深受赞赏的我因为还处在育龄,领导认为我可能会生两孩,提拔了一个年轻小伙子。”白领刘女士告诉记者。 》》详细 已育年轻女的“槛”:“单独二胎”政策让她们不再吃香 以往,已婚已育的年轻女性多是招聘企业的“香饽饽”,但如今,“单独二胎”政策一出台,很多已婚已育女性遇到了求职新困惑。 刘女士介绍,她最近辞职参加了几场招聘会,每当知道她是80后,儿子已经4岁时,招聘企业第一句往往就是:“你打算要二胎不?”有些企业甚至会问:“谁给你照顾小孩啊?”“孩子姥姥、奶奶身体健康吗?”以此判断招聘求职者是否有后顾之忧。 刘女士说,面对这些问题,她最初都如实回答,可每次都会被拒绝。“现在找个工作多难!没结婚没孩子不行,有孩子、孩子小也不行,现在符合二胎政策的还不行! ”于是,在昨日的招聘会上,在谈及二胎问题时,她向招聘企业坚决表示:“绝没生二胎的打算!” 一家企业招聘主管说:“(这种要求)主要是考虑到工作的稳定性。原本以为女性结婚生子就稳定了,可如今‘单独二胎’政策一出,这类女性又重新面临产假、哺乳假等问题,企业必须考虑到这个可能性,防止雇佣成本升高。” 》》详细 产假、保险、工作:企业实实在在的硬成本 “一孩政策下,企业对女性员工休产假带来的损失是可预期的,毕竟绝大多数女性职业生涯中只休一次产假,休完了就可以安心工作。但两孩政策放开后,短短几年内企业可能要承受女性员工休两次产假,一些中小企业出于用人成本考虑恐怕难以接受。”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 有受访人士表示,“两孩”政策放开之初,多年积压的生育意愿或将在几年内集中释放,对于企业来说“生育风险”更高。“对于女员工,公司既要给很长时间的产假,又要交各种保险,还要找人顶替她们的工作,这对公司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硬成本。”人力资源主管王女士说。 记者走访发现,考虑到法规,招聘企业大多并不会明目张胆地提出“只招男性”的要求,性别要求往往成为一个“隐形门槛”,一些公司“女性简历看都不看”的筛选方法,让不少女性求职者“躺枪”。更有甚者,部分公司故意将已怀孕员工调整到条件恶劣的岗位,迫使其主动辞职。 》》详细 "单独二孩"政策激涟漪 什么才能决定生不生? “单独二孩”政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激起层层涟漪。生还是不生,在许多家庭都会成为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面对意见分歧,夫妻之间,公婆与儿子媳妇之间,多一些沟通与交流,多一些体谅与理解,不要因此而生隔阂和嫌隙,影响家庭的和谐。 "单独二孩"政策激涟漪 婆婆发动牌友劝儿媳生二胎 婆婆突然把打牌阵地从麻将室转移到了家里,这让全职在家照顾小孩的儿媳李小姐觉得奇怪。很快她就发觉不对劲了,只要她在旁边,婆婆的牌友们就讨论生二胎如何好,劝她也加入备孕二胎的队伍。李小姐很是烦恼,到婆婆的一牌友家找其儿媳诉苦,对方也有同感,二人吐槽正欢,没想到婆婆们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听到抱怨脸都变色了。 》》详细 "单独两孩",你准备好了吗? 众议:票子决定娃? “单独两孩”政策陆续落地,广受欢迎。但生还是不生,让不少年轻父母感受到了“选择的烦恼”。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家庭结构和婚育观正在悄然巨变。面对这项新政策,符合条件的父母们有哪些考虑,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选择? 》》详细 生育扎推现象难出现 新政撬动婴儿经济 由于生活压力大、抚养成本高等原因,不少年轻人因怕“养不起”而对生育二孩持谨慎态度。但是随着新政落地,符合条件的家庭依然表现出较高的生育热情。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一家知名调查机构在广州、北京、上海三地开展 “二孩生育意愿”大调查。结果显示,北上广三个城市中,如果符合政策要求,近六成的居民愿意要第二个孩子。广州居民想要第二个孩子的比例甚至超过七成。 更为直观的“二孩热情”表现在医院。据报道,广州多家医院反映,今年第一季度孕妇比2013年同期增加一至四成不等,其中“单独”妈妈是新增主力。多家医院已通过增加人手、扩大病区、增加病床等来迎接即将到来的生育高峰。北京一些备孕夫妻甚至提前三个月在医院挂号“占坑”,以应对大医院妇产科排队建档问题。在重庆,多家医院还特别增设了二胎生育咨询门诊。 “单独二孩”的政策效应还表现在“婴儿经济”的升温。不少超市和网络商城以“二胎装备”的口号促销孕妇装、玩具、奶粉等母婴生活必需品。多地家政市场上,逐年走高的月搜薪酬因为生育新政再度抬高,“金牌月嫂”的月薪已可轻松破万。
专家指出,性别歧视使众多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感到就业的不公与困惑,易导致有些人放弃自我发展,加入傍大款、毕婚族、盲目考研的队伍。从长远看,不仅对女性的生存发展不利,也会造成我国人力资源浪费和畸形发展。就业性别歧视,怎么就成了难以言说的“痛”?消除性别歧视,我们还要做哪些努力? 专家建言:用法律监管感性的歧视 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没有出台专门的反就业性别歧视法,相关的立法主要是《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和《就业促进法》等行政法规,但法律体系存在缺陷,并没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机制,也就不能真正起到反就业歧视的作用。 “‘歧视’本身具有感性色彩,而立法对此大多是原则性规定,缺乏明确界定、细化。比如什么行为构成‘歧视’,如何举证等,执法主体是谁,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仍是空白,直接导致受害者维权难。”秦希燕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唐志说,尤其是立法未确立惩罚性赔偿责任,导致就业歧视的实施者付出的成本很低,无法起到震慑作用。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认为,政府要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加大性别歧视的查处力度。尤其是国有用人单位要增强法律意识,带头遵纪守法,树立促进就业公平的大局意识。 一忍再忍?就业性别歧视,难以消除的"社会之痛" “大学生找工作,难!女大学生找工作,更难!”1月3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三学生小孟感慨道,“我从去年10月开始不断网投、听宣讲会、跑招聘会,光简历就投了100多份,三个月里多次遇到招聘单位‘仅限男性’‘男性优先’的‘霸王条款’,想想真来气。” 眼下,正是大学生就业季,相信小孟的经历许多人都遇到过。不可否认,个别行业、职业有性别是否适合之分,但有些单位不考虑行业、职业,不顾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招聘中依然存在性别歧视行为。 由于“性别歧视”引起的官司纠纷也并不鲜见:2012年6月,女大学生在网投简历时,遭遇北京市海淀区新巨人培训学校“仅限男性”,遂将该校告上法庭;2013年年初,华南师范大学女学生在求职中同样遇到企业“只招男生”的尴尬,于是向该企业索赔。 专家建言:生育成本多方共担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此前,201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 专家指出,应改变生育成本只由女性承担的不公平现实,探索社会共担机制,既要建立制度保障的刚性约束,还要探索通过补贴、奖励等多种方式,弥补支出的生育成本,激励更多用人单位招聘女性,实现生育成本由政府与用人单位等多方共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