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湖南一师:1个优秀教师,325个家庭扶贫希望

2016-10-30 08:53 湖南在线
湖南一师创新免费师范教育,成为最坚实的“教育扶贫”力量
 

湖南一师学子进村支教助力基础教育改革。

 

课题名称

《强化教育扶贫力度 创新免费师范教育》

课题负责人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彭小奇

对策提要

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普遍面临“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的现状。与此同时,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生源质量不高、专业情意不牢、教学技能不强、学科知识不宽、就业机制不畅”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从2006年起,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免费定向培养计划”;为适应小学教师学历逐步本科化的发展趋势,2008年,又启动了“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师免费定向培养计划”;针对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免费师范生生源质量不够理想,理论基础不扎实,学科水平不够高,以及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免费师范生可塑性不够强,教师职业技能不突出的问题,该校于2010年在全国创新性地实施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2015年,还就免费师范生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衡等公费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诸方面问题提出了改进对策,这些政策建议已经被省政府、省教育厅采纳,落实到我省的免费师范教育改革中,取得了突出成效。

贯彻落实“精准扶贫”,“人”是关键因素。在贫困地区,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育发展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贫困地区要彻底脱贫致富,必须通过大力实施精准的“教育扶贫”,发展教育事业,赋予贫困地区人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因此,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而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就必须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此,创新免费师范教育,拓展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也是我省扶贫攻坚并确保长期稳定脱贫的关键战略点。

【故事】

四千寒门学子免费上师范,定向回巢教书

由省财政提供培养经费,免除学费、住宿费、军训费和教材费,每学年还有500元生活补助,免费配发7套校服等优惠政策的免费师范生计划,吸引了一大批成绩优异的贫困学子。10年来,从湖南一师毕业的免费师范生近6000人,其中70%为家庭贫困成绩优秀的农村学生。湖南一师党委书记彭小奇介绍,这个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既给农村贫困学生免费读书机会,又保障就业工作。该计划采取按需培养、定向就业和定期服务模式,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由定向培养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任教岗位和编制,实现定岗到校,真正实现了“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2015年上半年,该校对2011年至2014年毕业的4届3577名免费定向师范生调查,发现已有3255人受到县级以上奖励,比例高达91%;其中,335人成为所在学校校级或中层管理骨干。他们扎根农村基础教育,不仅成就了自己,更改变了整个贫困家庭的命运。

【建议】

按需培养,履行义务

针对湖南一师实施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彭小奇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改革创新免费师范教育制度。首先是采用不同学制,培养不同学历层次的优秀小学教师。

为了确保招收优质生源,彭小奇认为还要相应改革录取招生程序。四年制的免费师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二本线,五年制与六年制的中考成绩不低于当年当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计划内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各级教育还需对整个招生过程进行把关。

“免费培养、定向就业”涉及到经费问题。对录取入学的免费师范生,由省财政提供培养经费,免除学费、住宿费、军训费和教材费,在助学金、奖学金方面与其他在校生享受同等待遇。而为了确保政策实施成效,还建议按需培养。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现有教师的补充和课程建设需要,提出年度小学教师培养招生需求建议计划,省教育厅据此编制全省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项目预分计划,根据预分计划确定县市区每年的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实现按需招生。

在就业时,一是制定招生计划前就确定就业岗位与事业编制。

免费师范生需要履行的义务是,毕业后回到生源地所在市县区以下农村学校从事一定期限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五年制不少于5年,四年制和六年制不少于8年)。

“从2011年到2015年,总共4175人毕业。其中,4040名毕业生已履约上岗,3878名学生在乡镇以下学校任教。”彭小奇告诉记者,该校所有免费师范生的平均履约率达到96.77%,在乡镇以下小学从教率达到了95.99%。

【措施】

构建协同培养机制

注重专业情意教育

蒲晴是湖南一师2006级免费师范生,2011年毕业回到新晃任教后,她潜心扎根基层,因为工作能力突出,2013年任学校教导主任。彭小奇表示,像蒲晴“十八般武艺”俱全、符合农村小学实际教学需要的全科型教师,是湖南一师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因为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所以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风范、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强烈的反思意识。”

彭小奇还提出了构建协同培养机制,与地方政府和基层教育单位建立长期巩固的伙伴合作关系,探索出“共享培养资源、共拟培养规划、共商培养内容、共建实训基地、共育教学团队、共管实践运行”的协同培养机制,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高校-地方政府-小学”三地一体协同培养优秀农村小学教师的长效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为引导学生深植“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情意教育:一是专业素质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确立德育为先的“现实落脚点”;二是专业情意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找准文化育人的“最佳切入点”;三是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抓住情意培养的“知行结合点”。

彭小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培养一个优秀小学教师,根据合同至少能回乡为基础教育服务5至8年,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可能性较大。按照60岁退休算,小学6年一届,他就能带6届半学生;一届50个学生,能保证325个农村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小学教育。“也就是说,全方位培养出1个优秀的农村小学教师,就能让325个农村贫困家庭看到脱贫希望。所以,随着免费师范教育的大力推进,一定能帮更多贫困家庭实现脱贫梦想。”■记者 黄京

实习生 韦翠玉 通讯员 何文

点评

有效解决农村教师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

本研究针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率先提出了“创新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政策建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先后启动了初中起点五年制、高中起点四年制、初中起点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为湖南输送了一大批献身农村基础教育的优秀小学教师,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该研究建议具有较强战略性和储备性,对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在全国农村教师培养方面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对推进精准“教育扶贫”,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亦有重要战略价值。

■刘新庚 中南大学教授

对话

实施精准“教育扶贫”

重要举措

记者:实施免费师范教育对教育精准扶贫有什么重要意义?

彭小奇:实施免费师范教育,首先给寒门学子一个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其次是因为免费师范教育是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回到生源地的小学任教,就业稳定。工作稳定带来的经济收入能够带动家庭脱贫。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出的这批优秀乡村教师扎根农村教学,能使乡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能赋予贫困地区人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可以说,实施免费师范教育是大力实施精准“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教育发展必将反哺社会发展,从而实现长期脱贫、不返贫。

记者:怎样才能留得住这批扎根基层免费师范生?

彭小奇:首先是给予一定物质保障。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同时要给予乡村教师工作补贴,住房条件也要大力改善。另外要为他们健全荣誉机制,加大对走上乡村教师岗位的免费师范生的表彰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认可、鼓励、支持他们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特别还要提升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如实行本硕一体化培养机制,构建本科学士学位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有机连贯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还可以实施“教育硕士计划”,优先选拔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