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影评:《驴得水》糊涂的乡村教育

2016-12-23 16:06 丢豆网
在《驴得水》这部最近热门的电影快下线的时候,终于找到友人陪我去看了看。这部电影小成本制作,原本在2012年就以同名话剧知名,如今拍成了电影,赢得了口碑和票房。评分8.分,评分在7分以上就是不错的电影了。
《驴得水》原本因为一个笑话而来。某乡村小学校,条件艰苦而又经费不足,于是将拉水的驴子弄成教师编制吃空饷,驴得水便是这个吃空饷的驴子的名字。笑话归笑话,要把这个笑话毫无阻碍的讲出来,还不能是当代,一定得旧社会,就让我们肆意的去嘲笑那个旧社会了的人和事吧。因为这样才审得过。
于是,《驴得水》被放在了192年。此时,也是晏阳初他们在中国推行乡村教育有十多年了。晏阳初是四川巴中人,上的是教会学校,学的是西式教育,大学就读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各种高大上有没有)。毕业之后去了美国基督教会在法国的机构,接触到了法国的中国劳工,帮他们写信。之后决定回国教育中国平民。晏阳初认为中国平民“愚、穷、弱、私”,需要来自于知识分子的改造,于是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开始了第一次有规模的知识分子下乡运动,一大批毕业于名校的大学生、留学生,乃至教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下乡改造平民的乡村教育运动。随后北大的梁漱溟也开始了他的乡村教育实践,乡村教育最为风行的是190年代。晏阳初后来被美国知名大学评为上个世纪对人类最有影响的一百位人物之一,与爱因斯坦并列,因为他教育了上亿的平民。晏阳初在西方社会的知名度大于国内,以乡村教育的名义也易于从国外募得资金。这便是当时乡村教育的背景了。
电影里西北偏远地区的三民小学校来了四个知识分子,孙校长带来几个年轻人满怀热情的要改变农民的“愚、穷、弱、私”。然而,经过他们的努力,乡民似乎并没有要接受其教化的热情,到学期末的时候,仅仅只有6个学生,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校长提出给来上学的学生发奖学金,那么钱从哪里来呢?于是,校长想到了驴得水,可是驴得水这个编制所得的工资仅够几个老师的额外开销,并无余钱。此时,教育部的特派专员专程来到三民小学,专为驴得水而来。仓促间,不容易找到一个人冒充驴得水,恰好出去打水的孙佳佳(孙校长的女儿)带回来一个借宿的铜匠。邋遢的铜匠经过一番梳洗打扮,穿上教师周铁男的中山服,再戴一副眼镜,也有了知识分子的模样。顺利蒙混过关,且被选为乡村教育专员,获得美国donor的三万元资助。为了这笔巨款,每个人的本性都彻底展露了出来,知识分子想要改变乡民的“愚、穷、弱、私”,也在他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孙校长对学校满腔热情,热情投入于此,对几个老师也和蔼可亲,理解包容。可是,在利益面前,他宁愿牺牲女教师张一曼,任由翻身做主的铜匠变着法的折磨一曼,狠心将一曼的一头卷曲秀发剪成了阴阳头。甚至,最后搭上了自己的女儿佳佳,被迫与铜匠举行婚礼。看似孙校长为了学校的利益,似乎是为公,而非为私,但其实,办学,关乎他的个人理想,他不管这个理想是否适合,不管为了这个理想要附上多大的代价。
裴魁山的自私和贪婪都写在脸上。一听说捐钱,就说自己没钱;一听说可以有钱分,马上想多捞一些。当听说原来驴得水的拨款是十万元而不是他们得到的三万元,立马青筋暴起,跳起来质问校长为何只有三万元。最后那场荒唐的婚礼,他和特派员眼睛就没有离开过那一万美元。有了钱,他在大热天的穿着貂绒,土豪就是他的写照。当一曼拒绝了他的求爱,他的狭隘又让他变成了助纣为劣的恶魔。裴魁山其实就是大写的穷字,穷在经济,穷在思想。
周铁男一出场就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模样,嘲讽裴魁山的小气,敢于跟教育部的特派员对着干,当铜匠要折磨一曼时,为一曼挺身而出。一身硬气,舍我其谁。可是,当一颗子弹擦他耳边而过。周铁男就彻底服软了,彻底怂了。甚至当大兵要强暴一曼时,他也可以怂在一边。
一曼其实是个弱者。表面上乐观自在,不受任何约束。她观念新潮,对自己身体使用有着充分的自主权。在别人眼中看似放荡,与她,就是我的身体我做主。当她看到铜匠的身体,主动要求睡服他,铜匠顺利顶替驴得水,为学校挣得了三万元。睡服铜匠,她只是想释放自己的身体,其次,才是为了学校。后来,铜匠的泼妇老婆找到学校,要学校说清楚铜匠搞破鞋的事情。她违心的对铜匠说:“我只是把你当成牲口”。这次,她是为了学校的利益,要以此让铜匠夫妇在特派员和美国donor罗斯先生来到之前赶紧走人。后来铜匠借助特派员的权力,对学校几个人滥施淫威,她主动站出来,高昂着头自扇耳光接受铜匠的惩罚。最后,看着校长剪的一头阴阳头,爱美的一曼终于垮了。
他们四人身上各自体现着“愚、穷、弱、私”的毛病,但加起来,都不如特派员。这位号称留学英国的专员,竟然听不懂“good bye”,竟然可以将铜匠的一口蒙古语当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他可以将罗斯对驴得水的捐助截留七万元,让文盲铜匠折磨知识分子(这个桥段多么熟悉)。即便是知道驴得水只是一个谎言,仍然要让闹剧进行下去。他带着武装警卫,把枪架在这些知识分子的头上,绑架校长,胁迫孙佳佳与铜匠结婚。一个十足的恶棍。
而属于他们改造的对象——铜匠,在经过一曼的睡服,校长“有教无类”的启蒙,孙佳佳的文化教化之后,原本的质朴荡然无存。这些原本底层的人,一旦翻身做了主人,丢了他们的质朴和善良,开始对那些曾经掌握知识高高在上的人滥施淫威。铜匠让知识分子相互揭发,互扇耳光,剪阴阳头。这个桥段是不是又很熟悉。现在想来,这个电影的隐喻还真多。
最后,当闹剧收场,知识分子还是知识分子,铜匠还是铜匠。一切似乎没变,但一切又都不一样了。学校照样开学,孙校长还是孙校长,裴魁山还是裴魁山,周铁男还是周铁男。张一曼呢?一曼已经不再是那个自在快乐的一曼。一声枪响,学校的那四个人再也不能聚齐了。在这场闹剧中,唯一没有变的孙佳佳,最后离开了。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驴得水》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乡村教育是怎样的。晏阳初回国后,立誓不当官不发财,要将教育平民作为他的毕生志愿。这让我想起周星驰的《鹿鼎记》,韦小宝问陈近南,现在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为何还要去反清复明。陈近南高昂着头,眼望星空:“因为反清复明是我的毕生志愿”。晏阳初回国后,就在全国各地做实地调查,力求了解农民的生活劳作状况。抛开中国传统的《三字经》、《千字文》这样一些识字启蒙教材,还根据农民的生活劳作来编写教材。他所做到的这些似乎都是在力求贴近农民。然并卵……
晏阳初和陈近南都是想要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与孙校长表面为公实为其私又有何区别。康熙领导下的清朝难道比万历之后的明朝更糟吗?知识分子就一定比农民更具有高尚的人性吗?农民需要你们这些知识分子改造吗?为了能够顺理成章的改造农民,强调自身的优越感,必然要给农民扣帽子,于是“愚、穷、弱、私”这帽子就这样扣在了农民的头上,一扣就是一百来年,直到现在,知识分子们还是热衷于乡村教育、支教、援助等各种名堂的改造。在整个乡村教育的过程中,乡村、农民就逐渐被贴上了落后、贫穷的标签,城市以及城市人在之后的革命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占据各种优势资源的同时,也将他们的优越感继续发挥,农村被各种否定,农民的身份也被各种瞧不起。渐渐的,毫无话语权农民在知识分子的强势灌输之下,也瞧不起自己的家乡,瞧不起自己的身份。农民不再为身为农民而自豪,不再对土地眷恋,能够走出乡土走向城市的人被视为是能人,而留在乡土的人则被人瞧不起。如今,中国农村衰落了,空了,即将消失了。城市人们又开始了各种怀念,知识分子开始了各种想要留住乡村的努力,还要用城市的那一套去武装乡村,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
罢了罢了,乡村已死。晏阳初算得上是个肇始者。从他将农民贴上了“愚、穷、弱、私”的标签之后,就开始了农村消亡的进程。晏阳初及其后来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将乡村改造成功了。但是,这个乡村,是他们想要的乡村吗?
谁都知道,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个国家,几千年来,在这个广土众民的范围内,一直延续着她的文化和文明,靠的是什么,不就是广大的乡村么,不就是广大的乡民么?他们有那么糟糕么,需要你们这些吃饱了饭撑的没事干的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改造么? 
作者 秋秋

责任编辑:陈雪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