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新闻网7月7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孙梦婷 日前,傅村镇中心小学第二届“艾青诗歌文化节”欢乐收尾。在为期一个月的文化节里,学校收到了500多首孩子们的原创诗作,一批诗歌小达人崭露头角。
诗歌朗诵 《我是艾青说的那只鸟》、《春的颜色》、《云和月亮》......孩子们的诗被刻在了教室窗台上。作为艾青的母校,去年,艾青的夫人高瑛女士将“艾青诗歌学校”的牌匾高挂在傅村小学,诗歌成了傅小的立校之本,每年的诗歌节更是傅小娃娃们的一次大盛会。 她们读诗、品诗、写诗,延续老一代诗人情愫的同时,也抒写自己与诗歌的新故事。 灵感姐妹花 “诗绪”信手拈来 “有一天早上起来照镜子,突然感觉和印象中的自己不像了。”刹那间的感受,让傅村小学六(5)班的傅裕“诗绪”荡漾。一篇《镜中人》当下成稿。 傅裕说,透过镜子,她看到了自己一点点长大,对未来却越来越迷茫。于是,她写下了初见、又见、再见镜中自己的印象,文末一句“镜中人,我看着你成长蜕变,却依旧看不到真正的你”,一个十来岁的娃,深谙愁绪。
课间,孩子们在走廊上读诗 和傅裕一样,张美娟也是班里的写诗能手,她们被称为诗词姐妹花。共同的爱好让她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闺蜜,比如她们都爱看新概念作文,都迷恋华丽的词藻。张美娟还受傅裕影响,养成了抄写好词好句的习惯。 “我以前写日记,就是写今天好累好困,几句话完事。后来慢慢写长了,却成了流水账。现在不一样了,文字成了有感而发的表达。”张美娟的改变从读诗、背诗、抄诗开始。如今,她爱上了诗书中的美妙意境,写诗也成了灵感突发、信手拈来之事。 每到周末,傅裕就会从溪口坐公交到傅村镇上,喊上张美娟,一起去镇上的文具店。那里,有许多书可以免费看,边看书、边聊天成了姐妹俩最大的周末乐趣。她们说,有时候走着走着,看着看着,“诗绪”就来了。 古风小达人 写网络小说获10万+阅读量 一花一世界,在五(3)班杨语燕的世界里,满满的古风古韵。 比如《秋伤》:“秋意阑珊人惆怅,一起秋风一地伤,他日梧桐落凤鸣,北燕南飞君彷徨......” 又比如《奈何桥》:“晴光绕指,雨过廊檐风尾翘,圆柳痴笑,帘卷白衣哑舟摇......” 老师王燕燕说,杨语燕的作品,有一种宋词的味道。“平时的文字功底就非常好,辞藻唯美、意境阑珊,越读越有味儿。” 而这些,都与杨语燕钟爱看古风小说分不开。周末、放学的空闲时间,杨语燕会看一些网络连载小说。看完一部,意犹未尽,她竟萌生了写续集的想法。 “因为对文中的主人公寄托了太多情愫,我就想着,自己何不试着来续写他们的命运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小小年纪的杨语燕开启了写网络小说的大门。她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小说网络平台,晚上没事就在手机上写,写多少发多少,班里不少同学都是她的粉丝。 写着写着,居然有许多人看了。杨语燕说,最早写的一部连载小说如今已经有了10万+的阅读量。“”我就是菜鸟,网络上有不少超厉害的‘大神’,我都是边看边学。想过长大后成为一名网络小说家,就写自己喜欢的古风小说。” 这里的老师 也被诗歌撞满怀 诗歌让孩子们遇见了新的自己。在艾青诗歌学校,与诗歌结缘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一群满怀诗意的老师。 “双尖山下的土,潜溪水旁的树,铁门厅侧再结庐;画上梁,诗入柱,只由“翰墨”两字传万户......”去年,傅村镇潜溪书画院成立,傅村小学校长金有法有感写下一首《无题》。 5年前,金有法第一次踏入傅村小学,与诗歌的邂逅就此开始。“在我没有来这里之前,我几乎没有认真写过诗。现在,我开始写诗。我不是想做一个诗人,我是想让自己多一点诗人的气息,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诗意地栖息。” 渐渐,诗歌成了傅村小学一大特色教育。一二年级注重诗歌书写,三四年级主抓诗歌朗诵,五六年级偏向诗词积累,诗歌赏析课也成了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必修课”。 平时,老师们会通过诗意教学,让学生在“文”与“诗”中轻松切换。“文”变“诗”是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诗”变“文”则是培养学生的想像拓展能力。 花开烂漫之时,全校师生会结伴带着诗歌去旅行。比如去古村锁园,去金华博物馆,去江南第一家……负责此次诗歌节的老师盛端说,几年下来,孩子们最大的变化就是说话方式改变了。“看到一景一物,许多孩子从最初的直白表达到现在诗歌脱口而出。” 近几年,不少文人墨客来到艾青的母校。高瑛来了,带来了她对艾青的深深思念;瞿弦和来了,带来了他对《大堰河》的解读;黄怒波来了,带来了对新诗歌的新见解……于是,一个“双尖山诗社”应运而生。 双尖山诗社是一个诗歌交流的新平台,现有100多个小社员,大家有计划、有讲究地读诗。与诗歌相伴久了,孩子们都认识了“丁香一样的姑娘”,懂得了“再别康桥”的情愫。
“富有诗意的生活是高品质的生活,是让人向往的生活,富有诗意的人生也是最美的人生。”金有法说,他希望傅小能为每一个孩子的诗意人生奠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