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有近9亿农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建设是重中之重,且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也在农村。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在3月6日的文艺界别小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建议,普及农村青年高中教育,提高当代中国青年农民的的整体素质,提升生存生产能力,帮助他们创业立业。
冯远委员
如今每年都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人口大量迁移,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另一方面,国家也在逐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同时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吸引广大的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力争快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等。可以说,这些既对新时代农村青年或返乡创业青年创造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其整体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保障农村青年更好地投身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建设?冯远认为,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对于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有必要普及高中教育,“因为对于那些考上大学的,尤其到国外留学的人,他们很少会再回到乡村,他们把走出大山、走出农村看做是人生成功价值的一种体现。在这种情况下,谁来建设新农村?新农村怎么振兴?还是需要鼓励、吸引、奖励一大批年轻人或是年轻农民工,以及他们的后代去学农、务农、爱农,最后强农。中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是建立在农业、农民、农村强盛的基础之上的,离开这一块,很可能这一批年轻人的整体文化素质将会拖了现代化的‘后腿’”。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中国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1亿人。这些进了城的农民仍然要面临就业与创业的问题,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同样依旧存在。冯远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在目前教育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创业立业。一方面,通过普及高中教育,从根本上来逐步实现“授人以渔”,同时吸引一部分人留在农村,帮扶农村,建设农村。另一方面,积极送文化下乡,帮助他们提振信心,提升生存、生产能力,从而在总体上提高当代中国青年农民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强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才能让四亿农民真正过上美好生活。(中国经济网3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