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趋稳定 “择业难”成新烦恼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
4月13日,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巡回招聘会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吸引了近3000名高校毕业生进场求职。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在第五届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巡回招聘会上,阅读企业宣传海报。
3月底,清华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300余家用人单位,共提供3万余个招聘职位。图为求职者在现场填写求职报名表。 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有820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眼下金三银四时节,正是大学生求职高峰期。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哪些变化?企业在用人上又有哪些新需求?大学生当前就业还存在哪些困难? 记者近期在全国多地调研,并走访多场高校招聘会发现,多地求职市场呈现供需两旺形势,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且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少大学生面临择业烦恼,对企业而言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供求岗位多选一 从求人倍率来看,多地人力资源市场普遍大于1,呈供需两旺形势。相较往年,企业启动校招更早、岗位数量更多、签约速度更快。 4月份,大学生求职进入高峰期。全国多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稳定。从求人倍率(岗位需求数和求职人员数之比)来看,多地人力资源市场普遍大于1,呈现供需两旺形势。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初见成效,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需求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一季度江苏省人才系统对高校毕业生人才需求较去年同期增长30%左右。”江苏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副处长薛勇介绍说。 2018年,江苏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6.2万人,创历史新高。“从供应方看,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增加,但高学历毕业生增幅显著;从需求方看,岗位也增加不少。整体上看,虽然就业形势依然繁重,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乐观。”薛勇判断。 作为高校毕业生生源大省,河南省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在50万左右。据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卢宇表示,截至2018年3月底,通过对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等23个信息采集点的数据采集统计情况来看,全省人才服务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0.42万个,进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12.64万人次,求人倍率为1.61,达成意向率40.1%,同比增加2.78%。 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两旺的形势不仅反映在数据上。不少高校招生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校园招聘呈现出来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很多企业启动招聘更早、岗位数量更多、签约速度也比往年更快。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万一表示,近两年,就业市场呈现的一大特点就是招聘时间普遍前置。“很多企业今年3月份过来时,发现竟然招不到学生了。”截至2017年12月31日,清华大学已举办500多场招聘会,3000多家企业前来招聘,目前2018届清华大学毕业生已基本实现就业,总体形势保持平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睿也对这一趋势的判断表示赞同,“往年企业启动校园招聘都在10月份到11月份左右,但2018届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从去年9月份就已启动。仅去年9月份,学校就召开了200多场招聘会”。 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梁英表示,用人单位进校热情特别高,去年秋招供需两旺的势头一直持续到今年春招。截止到4月12日,北京交通大学针对2018届毕业生召开的校园招聘会已经达到622场,仅2017年秋季学期举办的校园招聘会数量已经超过2017届毕业生全年的招聘会场次。 三产就业比重高 以信息、文化、教育等为代表,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基本形成,毕业生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为何会出现供需两旺的情况?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放大,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新产业释放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就业容量和就业率的双向提高,这对毕业生整体就业环境的改善都是利好因素。 山东省潍坊市大中专毕业生指导就业中心主任王术平表示,今年2月份以来,进入潍坊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办理招聘登记的用人单位共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从潍坊市岗位需求来看,互联网人才缺口较大,营销、技工、互联网、管理、客服类岗位名列前5名。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大力发展,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愈发紧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人才需求持续走高。 “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让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有了一定程度增长,令岗位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一方面,传统高能耗企业的岗位需求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新的业态以及新兴产业的创新企业,尤其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居高不下。”王术平说。 专家表示,在经济新动能的推动下,以信息、文化、教育等为代表,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基本形成,高校毕业生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毕业生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并且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分析毕业生就业需求时发现,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江苏省支柱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向中高端迈进以及新技术的使用,都促使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层次明显提高,本科、研究生以上的毕业生需求明显增加。其中,制造业产业的需求数量增长最快,制造业占据了招聘类别的第一大户。此外,新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毕业生需求缺口较大,特别是有理工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薛勇表示。 择业成为新难题 学生求职过程中会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空间和未来发展前景,生存需求逐渐淡化,求职目标也更加多样化。 从数据看,市场上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足够多,但是不少大学生依然面临择业烦恼。 4月13日下午,北京下着小雨,却丝毫没有减弱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热情。当天,由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巡回招聘会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来自全国14个省份的236家企事业单位进场招聘,吸引了近3000名在京高校毕业生进场求职。 在招聘会现场,身着正装的周源走走转转,仔细阅读着用人单位的招聘海报。作为一名中文系硕士应届毕业生,周源手里已经有了好几份录取通知书,她仍然显得有点焦虑。还有2个多月就要毕业了,是回老家沈阳还是留在北京,她坦言还没有想好。回到老家离父母更近一些,在大城市里发展机会更多,究竟如何取舍,她迟迟做不出决定。 持周源这样择业心态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刘睿介绍说,如今来自企业之间的“人才大战”日趋明显。从北航近年情况看,学生就业满意度在不断提升,以录取通知书数为例,目前平均每个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也在逐年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择业问题。根据北航对求职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惑,包括“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多个工作难以选择”。 “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工作后不知道怎么选。‘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从201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一位,意味着学生求职过程中会更多考虑如何与自己的规划联系起来。”刘睿说。 卢宇表示,目前,作为应届毕业生主力军的“95后”开始大量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这批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走在了互联网潮流的前沿,思想活跃、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正在为市场注入创新发展的新活力,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自我实现需求日益明显,生存需求逐渐淡化,其所持的就业观更具时代特征,求职目标也因此更加多样化。 “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95后’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空间和未来发展前景,对于薪酬福利方面的关注度则有所下降,从这个角度来看,‘95后’在步入职场之初、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相当务实,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长远目光。”卢宇说。 从企业角度来说,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由于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相对偏高,高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要求存在“时间差”。 薛勇表示,目前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阵地,但招聘难度大。从不同性质单位的分类数据来看,在江苏省,民营企业对毕业生人才的需求量最多,占到需求总量的79%。但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不同性质单位的供求比中,只有民营企业低于1——仅有约65%的岗位收到简历投送。 “根据我们统计来看,中小企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但部分中小企业还存在招人难,部分专业学生就业难现象。比如,目前技能型人才紧缺,机械、机电、营销等专业毕业生位列供不应求的专业,财会、行政、文秘、企业管理等职业则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情况。”王术平指出。 薛勇介绍说,新兴产业发展产生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岗位需求大,但招聘难度大。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产业转型向中高端迈进,使新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以专业型毕业生为主,但具有理工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 精准服务是关键 政府、学校都必须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服务,包括“精准”就业管理服务、“精准”就业信息服务、“精准”就业指导服务等。 那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择业困难?业内人士认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政府、学校都必须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服务,这包括“精准”就业管理服务、“精准”就业信息服务、“精准”就业指导服务等。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档案、一对一指导、重点岗位推荐等方式,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精准”帮扶。另一方面,要“精准”跟踪市场需求,让毕业生生源信息、就业信息、跟踪反馈信息与招生培养工作联动起来,形成长效的就业联动和预警机制。 据人社部介绍,2017年3月份,人社部在部分省市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试点工作。目前,已有部分参会企业和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服务平台”参与测评,通过岗位建模和岗位胜任力测试实行精准匹配。 “简单概括地说,就是两端测评、智能匹配、精准对接。”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处处长李红义表示,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是人社部为全国高校毕业生搭建的一个免费就业服务网上平台。该平台可以为求职者提供职业能力测评,然后根据数据比对和筛选,为求职者提供更匹配的岗位,从而缩短求职时间,提高招聘求职的成功率。 “创业是解决大学生择业难的另一有效渠道。”江西新余学院院长史可认为,以创业带动就业,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审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史可表示,引导大学生创业需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在国家层面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双创教育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国际交流的机构,推动建立全方位、多领域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双创教育体系,通过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政策研究人才,有序推进高校结构调整,优化高等教育规模、类型、层次和空间布局。(记者 韩秉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