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这指明了教师的使命,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论社会如何喧嚣,不论利益如何诱惑,做老师就要一心一意,心无旁骛,以教书育人为乐事、为大事,在培养时代新人上下功夫。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质是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培养青年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人格完善的人。好的教师,一定是为学与为人的典范;好的学生,一定是求知与求道的统一。 笔者在高等学校教育实践中观察,当代青年学生的困惑可以分为两类:知识性困惑与成长性困惑。前者是传统的教育内容,后者是当代的突出问题,重要的是,随着世界形势与社会运行复杂度的增加,随着当代青年个性意识的增强,后者的分量越来越重。换言之,青年学生对方向性问题、方法性问题的疑惑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 在这种新形势下,要做好立德树人,就需要教师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师,在于引导;为友,在于陪伴。引导青年学生成长,在选择方向中提高价值理性;陪伴青年学生成长,在克服困难中提高工具理性。 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育目标上,要善于开展使命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全球视野、中国立场与青年担当,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日益需要更多的中国青年代表国家走向世界,既解决中国问题,也解决人类问题;善于开展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掌握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应对复杂矛盾;善于开展动力教育,以示范式教育、浸润式教育来引导学生逐渐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点燃学生内在奋斗激情,培养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育内容上,要拓宽知识性内容,帮助青年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要提供创造性内容,帮助青年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新知的能力;要引入思想性内容,帮助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判断与道德认知,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育形式上,要培育“从游文化”,也即老师如大鱼、学生如小鱼,共同游弋于知识的海洋中,共同发现多样性的世界。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师生一道探索新知,教学相长,教书育人,成风化人。 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关键在于“热爱”二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找到这种热爱的情感,就能把精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在教育事业上、学生成长上,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这种热爱会带来一种安静、温暖的育人氛围,带给学生一种从容、自觉的成长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一论断对教师的使命给出了清晰的描述,其分量是沉甸甸的。作为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自己要有着美丽灵魂;作为生命的塑造者,教师自己要有着健全生命;作为新人的塑造者,教师自己要站在时代前列。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看,教师不仅要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也要成为社会大众的良师益友,在传播知识与思想、形成文化与文明方面发挥引领性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而且是大事业,肩负着育人的重大任务,肩负着社会的文化使命,肩负着未来的无比希望。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优秀老师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期待中国教育成为中国前进的强大引擎。(胡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