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人是利益驱动型动物,即人类的社会行为受利益动机的驱使。这倒与古人的一句话相契合:无利不起早。用这个观点去分析,很容易就能弄明白为什么有些家长嫌弃学校作业少,主动建作业群给孩子加码这种行为了。 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主动加码行为的驱动力和学业压力,却一直没有消失。 事实上,减负令已经出台多年,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探讨。一方面,学生课业压力、升学压力等重压之下,公立教育单方面减负必然促使家长转向其他教育形式,以补足孩子学习时长;另一方面,让学生有更快乐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却又是减负的题中之义。 减负令难以顺利实行的关键,并不在减负令本身。究其根源,学业压力来源于高等教育基础实力的不均衡。长期以来,本科生、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存在着严进宽出的问题。 严进还可以理解,但宽出似乎显得过于宽泛了。这种现象有着深远的社会因素。众所周知,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迎来了跨越式的进步,社会人才缺口大、需求量高,各行各业都亟待补充高素质、高学历的新鲜血液。于是,许多学校对于本科生乐于扶上马、送一程,哪怕这名学生并没有达到学士的水准。 现在来看,这种社会背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提质增效、注重核心技术,正在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再仅看学历,而是更注重学习、创新和突破能力。 如果连续不断重复过去的教育模式,不但不利于培养优秀人才,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减负成功最根本的利益驱动力,在于更加优质、均衡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本科教育。 可喜的是,对本科教育的重视正在提上议事日程,体现在越来越多学校的日常教学中。近日,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召开会议,着手布置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增负,提升其学业挑战难度。 只有当任何一所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学生,都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专业素质,在社会上得以立足,拥有一份能够获得成就感和尊严的工作时,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从机械重复、题海战术中摆脱出来。换句话说,只有本科教育增负,中小学教育才能真正减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