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初中生开始培养“大师”?
18日,记者从广州市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项目启动工作会议上获悉,广州计划挑选12所中学作为实验学校,设计专门的创新人才课程,从初中生开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定位并非仅仅应对中考、高考,而是在未来的科学领域,有广州人才的一席之地。 目标:突破广州教育瓶颈问题 广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樊群介绍,本次会议是为了落实日前广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教科院”)签署的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框架协议。按照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设立在南沙区。 在教育改革方面,将研究编制广州教育标准体系;探索推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新型关系;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监测、教育现代化发展监测,形成规范、专业、多元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 双方还将合作研究、实践、突破广州教育的瓶颈问题,例如外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等。 在国际教育方面,开展教育国际化广州模式研究与实践,促进广州成为国际化的留学优选城市。 挑选12所学校,实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框架协议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实验项目层面的实践性合作”:选取广州市的1所市属学校、每个区1所学校作为实验项目学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场的分组项目对接工作会议中,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教育科研院的对接负责人、广州7个区教育局的负责人,阐述了对此实验项目的设想和目标,并征询各方意见。 广州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该项目计划将挑选出的中学作为实验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初中开始就形成人才梯队,定位并非仅仅应对中考、高考,而是在未来的科学领域,有广州人才的一席之地。该负责人提出,希望形成5项成果:项目开展的工作方案、培养机制建议书、项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最终形成广州市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报告。其中课程方案是核心。 对于该项目的出发点,该负责人表示,日常教育中,发现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不好好培养也是另一种不公平,“这是另一种类型的回归教育因材施教的本真”。 众议 有利于挖掘奇才学生 对此计划,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校长邹俊表示赞成,认为有利于挖掘奇才学生,“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特点来筛选,发掘那些只是某些方面很突出但并非全才的学生。” 邹俊认为,目前的选拔制度,要求学生各方面比较平均、全面,“这样的人将来从事科研虽然也很优秀,但学霸未必能成为领军人才,反而是某方面很突出的人往往可能成为领军者。”她举例,“89中一个初三学生对手机研究非常深入,任何人的手机可以立马说出所有参数,还自己买零件组装,做了一个有4个摄像头的手机。但其他学科并不突出,按综合实力难以考上华附、省实等名校,而如果有这样的项目,他就可以有机会。” 此举或有违公平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种做法或有违公平性原则、与《义务教育法》相悖,“如果是公立学校来做这件事,教育部规定,初中不可招收特长生,不可有重点校、重点班;如果是民办学校做,招特长生也不可公开测试。” 他认为,政府的任务是保障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学校自主权,“培养每个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学生。” 期待不会变成“掐尖” 长期从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科副教授康小明认为,这一计划如果目标是带动整个区域教育生态的提升,是有益的;如果仅仅是培养未来拔尖人才,则很可能是对区域教育生态的破坏,“出发点很好,北京等地曾尝试做过,但最后实际是变成了掐尖教学,造就的是重点校、重点班,给教育生态带来不利影响。” “大师”能从初中培养? 此外,该计划不得不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师”能从初中开始培养吗?“爱因斯坦以及很多大师,中小学成绩并不好。”康小明指出,“经验证明,领军人才、大师不是靠前期规划、重点培养,就能有的。” “给每个孩子提供符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人才会自然生长。”熊丙奇希望各级政府不要被“拔尖情结”所左右。
“一个孩子潜能的激发,不仅是优秀师资,更重要的是调动内在主动性。”康小明表示,目前的中国教育,更应注重的是培养所有孩子具有家国情怀、个人梦想、责任担当,这比掐尖更有意义。(记者蒋隽) (责编:叶子 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