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投放早收益”和宽信用政策共同作用下,今年一季度,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投放明确提速。银行业人士表示,各银行今年上半年在信贷投放上可谓铆足力气,国家重大战略、基础设施补短板领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民营企业、民生领域等成投放重点。值得注意的是,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和楼市也不鲜见。业内人士预计,为确保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监管排查和管控资金流向的力度可能加强。 民企信贷融资环境改善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4.4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5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57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7833亿元。分析人士指出,今年第一季度的信贷数据超出市场预期,反映出企业信用有所改善,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 民生证券分析师杨柳表示,企业贷款分项数据全部改善,企业短期贷款增加约3100亿元,同比多增近2300亿元,考虑到民企贷款多为短期贷款,说明政策激励下民企信贷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近6600亿元,同比多增近2000亿元,或指向基建融资持续发力。 华创证券日前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中国信贷官调查》显示,信贷官预计2019年全年信贷投放额度较去年同期明显增长,尤其是五大行40%的信贷官表示,信贷投放额度将上浮10%-20%。在资产荒及利率下行预期的背景下,多数银行选择将贷款投放节奏前倾以提高收益。上半年将成为信贷投放的集中时间段,75%和64%的信贷官分别表示将在一季度和二季度进行集中信贷投放。 从一季度的情况看,多家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力普惠金融方面下足了力气。某大行西南地区支行行长介绍,该行一季度新增贷款主要投放在旅游、脱贫补短板方面,包括水利、交通、城建。他说:“我行3月企业贷款大部分为中长期贷款,有部分为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符合我们当地实体经济的需求。” “从一季度来看,早投放早收益的趋势较为明显。”浙江地区某大行二级分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一季度贷款增加了60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加约15亿元,固定资产、基础设施领域贷款增加约24亿元,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约10亿元。“往年基础设施领域的投放占大头,今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较快。”该负责人称。 事实上,银行发力基建投资补短板领域和民营小微企业的迹象从上市银行2018年年报中可见一斑,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上市银行公司类贷款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民营小微企业等。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分析,六大行贷款中个人贷款增长较为显著,2018年度同比升幅达14.6%,体现了大行发力零售业务的趋势,较多的资源投向了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贷款领域。同时,大行进一步扛起应有担当,加大普惠、小微、民营等领域扶持力度,客户结构整体有所下沉,下半年随着基建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力,中长期企业贷款将有所增加。 聚焦实体经济重点领域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领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民营企业等将是2019年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 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郭晓蓓预计,一是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支持,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等;二是将信贷资源更多投给民营和中小企业;三是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尤其是以5G、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项目。 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介绍,2019年中行将继续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保持信贷总量平稳适度增长。中行公司信贷投放的重点方向主要有:一是在区域结构上,继续支持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满足京津冀、粤港澳、长江经济带以及海南等重点地区的信贷需求,积极支持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特色城市发展。二是在行业结构上,继续投向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领域,稳步推进铁路、公路、天然气、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消费、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压降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制造业的授信占比。 在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方面,多家银行公布了2019年的具体目标,例如,今年农行计划新增民营企业贷款1320亿元、工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目标为1000亿元以上,目前该目标已完成近半。 在零售转型成为业内共识的情况下,多位银行业高管表示将加大个贷投放。例如,农业银行副行长王纬表示,2019年农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除基础设施补短板领域、普惠金融和民营企业领域外,还将围绕民生领域,以个人住房贷款、互联网金融和信用卡消费为切入点,坚持住房、经营、消费三点并举,充分发挥个贷对实体贷款投放的重要作用。 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表示,在信贷资源投放上适度向零售业务倾斜,增量贷款资源更多地投向信用卡、房贷、消费贷、小微贷。 分析人士指出,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需要注意防控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过剩、不良贷款风险。交行年报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存在一定下行压力,部分领域潜在风险的防控任务较重。 监管盯紧信贷资金流向 为确保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支持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发展,业内人士强调,需加强资金流向监控工作,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股市等领域。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2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8万亿元。在杨柳看来,居民短期贷款创新高,可能有部分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以房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则体现了楼市“小阳春”的影响。 专家提示,短贷的用途值得关注。有些金融机构发放对居民的短贷,在用途上或没有很好地加以把握,部分居民或将这笔钱拿去投资或买股票等。尤其是1月以来股市趋于好转,可能吸引一些投资者。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由于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领罚。例如,青岛银保监局近日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显示,平安银行青岛分行由于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案由被罚90万元。另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岛分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青岛农村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分别被罚30万元,两银行均有相关责任人因参与违法违规发放贷款被警告。 严监管之下,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和楼市为何仍屡禁不止?郭晓蓓分析,住房类贷款具有风险低、利润高的特点,尽管监管部门明确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但银行很难对资金用途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只要借款人具备相关手续证件,监管部门很难对资金流向真正监控。 恒丰银行战略部研究员杨芮认为,与股市和楼市相关的金融产品及其监管仍存在一些漏洞,比如一些地产公司或中介公司推出的首付贷、租房贷等给信贷资金违规入市提供了可能。另外,贷款者仍然对股市和楼市“暴涨”存有幻想,一味加大杠杆,提高了违规贷款的可能。此外,自零售业务成为近年来银行转型发力重点以来,个人贷款成为不少银行零售业务增长引擎,各家银行对零售贷款的考核力度、资源倾斜都有所加大,为招揽和留住客户可能将放贷标准降低,导致一些贷款发放不符合规定。
“信贷资金流向监控难点在于信贷真实性审查的问题,即如何辨别出贷款人的真实贷款用途。”杨芮表示,此前规定了受托支付的起点金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控,但贷前的审核力度和贷款用途辨识度还有待提高。监管方面可以考虑运用金融科技力量完善征信平台的信息,避免“信息孤岛”,让银行能对客户画像进行精准描绘,辅助以辨别客户贷款用途的真实性,同时在制度上强化贷中环节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 (责编: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