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必须发挥科技尤其是大数据的作用,让数据转化为信用。 除了基础创新之外,最重要的是通过金融服务理念和系统性的创新发展,提升金融业整体服务质量。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中提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尚存六大问题:小微企业融资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和服务能力仍然有待改进提升、小微企业自身素质偏弱影响金融服务可持续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直接融资服务有待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的支撑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和营商环境有待优化。 在这“六道坎”中,有些是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不足产生的,也有部分是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导致的。从金融体系来说,如何为小微企业提供更符合其发展特点的金融服务是关键。 “普惠金融业务具有‘两高、一难、一慢’的特点,即风险高、成本高、管理难、见效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邵智宝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钱江观潮·2019年小微金融行业峰会上表示,小微活则就业旺,小微强则经济兴,而金融机构则是小微企业的“氧气瓶”。 2018年,世界银行、中小企业金融论坛、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5600万户,潜在融资需求29万亿元左右。其中,41%的中小微企业存在信贷困难,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 邵智宝认为,一家金融机构要做好小微金融业务要举全行之力、配全行资源。小微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服务好小微企业,应该包括风控体系、营销体系、产品体系、运营体系,并健全体制、机制、队伍保障。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邮储银行累计为329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4万亿元,截至2018年末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结余5450亿元。 信息不对称同样是小微金融服务“跟不上”的重要原因。G20中小企业金融论坛首席执行官甘马辉认为,让全球小微金融面临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发挥科技尤其是大数据的作用,让数据转化为信用。 央行在上述《报告》的“进一步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思路”部分也提出,加强金融科技运用,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率。具体来说,要加强新技术应用,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优势,提高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效率,降低投放成本。研究制定金融领域大数据、云计算应用标准,统一电子签名、电子凭证在全国范围内的执法标准,帮助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及时便捷获得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条码支付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为小微企业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依法合规改进开户、签约等操作流程,加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 网商银行董事长胡晓明认为,要通过建立以技术为手段、以数据为资源的方式,弥补现代金融机构不能解决的分散、体量小、没有财务报表和抵押物,以及“短频急”的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 “每家银行都应该把科技部门作为第一部门,因为科技创新能带来更多的金融创新。”胡晓明认为,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过去从未获得银行贷款的小企业经营者们,有了信用并获得了支持。 在网商银行行长金晓龙看来,网商银行的模式不是封闭的,正在向更多金融机构推广。“我们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是全周期、全流程、全方位的。一种是共同发现客户,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补足一些数据,让机构对客户的画像更加精准。”金晓龙说,还可以为客户提供联合贷款,贷后形成的资产也能在金融机构之间流转,在贷后管理方面还能线上线下互相发挥优势和长处,让信贷管理更加高效。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21日,网商银行已联合400多家金融机构服务了1700万小微经营者,共计发放了超过3万亿元贷款。其“310”模式,即3分钟申贷、1秒钟放款、全程零人工介入的全流程线上贷款模式,已复制到50家金融机构。 在北方新金融研究会会长蔡鄂生看来,金融服务小微水平提升还需要理念的更新。蔡鄂生认为,金融科技发展很快,但要看“接口”有没有接上。这个“接口”不仅指技术接口,还有思维方式、服务理念的接口。除了基础创新之外,最重要的是通过金融服务理念和系统性的创新发展,提升金融业整体服务质量。 在通过金融创新增强服务小微企业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风险如何防控也是业内关注的焦点。胡晓明认为,金融要解决风险管控和金融普惠性两个问题。金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增加杠杆进而获利;另一方面把控不好风险会损失信用。因此,一是要用技术手段进行创新,二是要遵守金融本身的风险管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