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粗壮的老树默默伫立在陕西省神木市纳林采当村的广场上,它的根深深扎在这片陕北的土地里,100多年寒来暑往中,见证着纳林采当的变迁。 “这棵古树是我曾祖亲手种下的,他当年是逃荒到这里,是这个村子的第一户人家。”纳林采当村党支部书记方建岗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个位于毛乌素沙漠中的偏远之地,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来自不同地方的逃荒者。 “我们村基本都是逃荒人家的后代。村里姓氏很杂,有方、魏、车、龚、郝、李等十几个姓。村里人聚了起来,就和这柳树一样在这里扎了根。”方建岗说。 “纳林采当”为蒙古语的音译,意为“狭长的湿地”。在村里老人们的回忆中,这里曾荒无人烟,只有沙丘相连,除了农田外只有稀稀疏疏的沙蒿和野草。“曾祖那辈首先想的是‘咋活下去’,父辈们考虑的就是‘咋吃饱肚子’。”方建岗说。 安了家的逃荒者们用自己的双手扭转命运。在纳林采当村的村史馆中,一件件开荒、耕种用过的旧农具,一张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他们奋斗的历史。 “我们家是村里落户最晚的,来的时候只有一口锅、几件行李。”60岁的村民李旭则说,“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大人带着小孩出去打工,打一天工给一次钱买饭吃,一到下雨就干不了活,吃不上饭。” 方建岗对40年前的日子也记忆深刻:“我上小学的时候,那几年的天旱水涝,玉米窝窝都吃不上。上中学时家里给带的干粮都是地里的野菜做成的窝窝,每一口都难以下咽,只能用水冲下去。”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纳林采当村的情况稍有好转,村民种的粮食有了盈余,创办奶牛场和个体养殖场,修筑第一条通村油路,解决了村里的照明、吃水、灌溉等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坚持,纳林采当村当年的万亩黄沙也终于变成了绿洲。 但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和劳动力流失,纳林采当村成了神木市中鸡镇唯一的贫困村。为了改变纳林采当的面貌,神木市政府帮助纳林采当村制定了发展方案,硬化道路、流转土地,并引进恒源集团农丰农业公司和长青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建设种养殖基地,解决了村里36户67人的就业问题。 随着纳林采当村基础框架逐渐完善,方建岗对村子发展有了更多底气和想法。“我们现在肯定不能光满足于吃饱饭,也不能光等着政府把啥事都给你做好。我们现在要过好日子,奔着小康去。”他豪情地说,“荒沙地里都能安家,纳林采当人还有什么实现不了的?” 57岁的方建岗曾在外经商多年,2011年他回到村里,当选为这个1620人村庄的党支部书记。走马上任的方建岗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种养殖基地、建成葡萄大棚,还借助临近“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的优势,发展起了旅游业。2017年纳林采当村实现了脱贫,去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4800元。 走进如今的纳林采当村,一片茵茵绿色环绕着一排排新建的农家小院,村头的文化广场不时有村民遛弯聊天,散养的驴子在草场悠闲地吃草,大棚里的葡萄和蔬菜长势良好,村里引进的投资近2亿元的长青生态农牧产业园也正在施工建设中…… 过去长期在外飘荡的李旭则如今也结束了打零工的生活,回到村里在恒源集团找到了饲养员的工作,每月工资3900元,自己还养了一些羊,一年下来收入近6万元,轻轻松松供两个孩子上学。“现在的生活好,已经小康水平啦。”李旭则很是感慨。 81岁的边琴子喜欢在村老年公寓的花坛边坐着晒太阳。村里将原来的小学改建为老年公寓,配备了餐厅、娱乐室、医务室和感恩堂,并在周边建了蔬菜大棚,为入住的30多位老人提供四季蔬菜。“老了还能赶上过好日子!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家里都很放心。” 在文化广场的百年老树下,方建岗说:“这棵树成长的百年间,纳林采当从无到有,从穷变富,从昔日的‘逃荒村’变成如今的小康村。我们要把这棵古树保护起来,让它继续见证纳林采当越来越好的未来!”(新华社记者储国强、李亚楠、姜辰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