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泸州古蔺发现蓝窑遗址 “蓝州”之名由此来?

2014-07-07 09:58 泸州新闻网
据史料记载,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古蔺县被称为“蓝州”。近日,古蔺县桂花乡党政办工作人员徐挺在汉溪村发现了古代生产蓝靛的浸泡池及蓝窑,这或许能解释古蔺为何曾被称作“蓝州”。


蓝窑遗址

  大山深处 发现蓝窑遗址

  “我一直对历史很感兴趣,前不久去汉溪村寻找古村落时,在人迹罕至的楼阁沧水岩(小地名)发现了规模相当大的蓝靛浸泡池,一共10口。”对历史颇有研究的徐挺告诉记者,这是古代生产蓝靛时,浸泡“蓝子”(一种植物)叶用的。据介绍,他发现的浸泡池每个直径有3.5米左右,深1.2米,是用标准石板扣起来的。另外,他还在附近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蓝窑(古代烘干蓝靛的设备)遗址一处。

  “该蓝窑的炉膛部分用石头砌成,中空,距炉窑缸5.1米。蓝窑的窑缸部分用石板扣成,长4.1米、宽3.9米、高1.3米,中间用石板隔断,把窑缸分成两部分。据推测,该窑应该是一边用来烤干蓝靛,另一边用来烘干蓝靛。整个炉窑占地约40平方米,设计相当精巧。”徐挺说,自己对古蔺历史情有独钟,为了找寻类似遗址,前后已经花了15年。

  在紧邻蓝窑不远处,徐挺还发现两个“蓝子”叶浸泡池,与蓝窑的石板路连通。最神奇的是,在不远处还可以找到生产蓝靛用的“蓝子”。


专家鉴定该植物确系“蓝子”

  随后,徐挺采集了“蓝子”的标本,请教了古蔺县林业局的工程师赵中国。据其鉴定,此物种为爵床科板蓝属植物板蓝,又名马蓝,是制造青黛质量最好的植物(当地俗称“蓝子”),是西南地区从前制造蓝靛的植物。


“蓝子”:蓝靛是爵床科植物马蓝(“蓝子”)的叶经加工制得的粉末或团块,可作染料。药用时可用于温毒、发斑、胸痛咳血、口疮、喉痹、小儿惊痫等症状。

  “从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生产蓝靛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因为爱好,徐挺对古蔺历史也有自己的见解。据其介绍,由于当时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有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古蔺县之所以叫做“蓝州”,是因为古蔺在唐朝时叫做“能州”,“能”与“蓝”谐音,所以大家都认为是音近而产生误读,这就是“蓝州”得名的原因。

  “桂花乡老百姓世代相传的一些散碎民间故事中讲到,古代这里盛产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蓝子’,当地彝族同胞因生产优质蓝靛而闻名全国。他们采摘当地的“蓝子”叶,捣粹后用大缸浸泡,加以石灰提炼,过滤、沉淀、烘干制成饼状,进行销售,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蓝厂头”(如今的桂花乡汉溪村一组,现在还叫这个名字)购买蓝靛,通过茶马古道送到全国各地。当时,这里的彝族土司将所产的蓝靛作为贡品上贡朝廷,之后朝廷将当地生产蓝靛的彝族土司所管辖的区域赐名为‘蓝州’,彝族土司也就成了‘蓝州’的第一任中央委任的地方官。”徐挺表示。

  不过,徐挺坦言,虽然发现了大规模浸泡池及蓝窑,但由于没有找到相关文字及史料依据作为证据,单凭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不足以确定这就是史书上古蔺为“蓝州”的由来,“相信文物部门的介入,加上更多的证据被发现,一定会解开古蔺名为‘蓝州’的千年之谜。”

  记者 柯江红 图由徐挺提供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