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州古蔺,有位受雷锋精神影响一生的老人——李相高。 当年雷锋入伍时,李相高是团后勤车管助理员,曾担任雷锋驾驶员考试的主考官,并在雷锋所在的连队当了四年连长。同雷锋相处的日子,李相高亲身感受到了雷锋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 近日,84岁高龄的李相高去世。生前,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雷锋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
1964年,全军大比武,连长李相高为士兵作技术指导 在部队 他见证雷锋帮助他人 1961年,李相高所在的团奉命开赴辽宁省抚顺市下石碑山,担任国防施工任务。李相高任团助理员,雷锋任班长。雷锋带领全班驻扎到工地,担任后勤运输任务。 李相高非常关心雷锋,因为他发现雷锋常常夜深了才返回营地,后来才知道,雷锋喜欢帮助别人。从抚顺到下石碑山的公路来往车辆较少,而部队出差、探亲、采购等来往人员较多,雷锋总是与人方便,有求必应,经常顺道送送他人。因此,李相高常为雷锋担心,只要雷锋不回来,他就放心不下,无论多晚也要等雷锋回来才睡觉。 一次,夜已经很深了,还不见雷锋的踪影,李相高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直到半夜才看见满身污痕的雷锋回来。李相高急忙关切地询问怎么回事,雷锋只是淡淡地表示:“在半路上耽搁了。”过了几天,一封来自抚顺市运输公司感谢“TK406”号车司机的感谢信寄到部队,李相高才得知当天雷锋返回时,遇上了从横道河开往抚顺的末班车,车胎爆了。天已经黑下来,一车乘客焦急万分。雷锋得知情况后,主动将自己的备胎留给客车司机,并帮助司机卸下坏胎、装上好胎,等客车顺利开走,他才驾车返回。 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雷锋和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连队车场后,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去洗车。当时,战士们在路边立了一排约两米高的晾衣杆,上面拉着铁丝。雷锋让乔安山开车,自己下车引导。汽车前轮过去了,但后轮胎外侧将晾衣杆压断。受顶部铁丝的作用,木杆反弹回来,正好击中雷锋的右太阳穴。战友们立即用担架将雷锋送到抚顺矿务局西部职工医院抢救,副连长又开车飞速赶到沈阳202医院请来医疗专家。但由于颅骨损伤、颅内出血,雷锋最终不幸去世,年仅22岁。 得知雷锋牺牲的消息,李相高悲痛欲绝,从此立志要像雷锋一样帮助他人、关爱他人。 转业后 他致力改善家乡交通 雷锋牺牲后,李相高奉命担任雷锋生前所在连的连长,带领全连响应毛主席号召,率先掀起“学雷锋、树新风”热潮。他带领雷锋生前所在的班苦练驾驶技术,在1964年全军大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受到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被国防部授予“雷锋班”称号。
2001年底,来古蔺接兵的某部队,听说“雷锋连长”仍健在,做了锦旗送给李相高 “自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下‘向雷锋同志学习’,至今已过50多年。50多年来,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虽然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应该牢记雷锋,牢记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生前,李相高多次这样告诉身边的人。 李相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75年晚7时许,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当时随部队住在辽宁省鞍山市的李相高正在家中吃晚饭,大地突然震颤了一下,四周立刻变得一片漆黑。当反应过来是发生了地震后,李相高顾不上身边的女儿,给妻子交代了一声就冲出家门。他发现隔壁贾姓护士长家门已经被震得扭曲变形,两个孩子被困在屋内,正大声求援。李相高立刻一脚踹开房门,一只胳膊夹着一个孩子冲出摇摇欲坠的房屋。将两个孩子带到安全地段后,李相高又冲进另一间屋子,将孤身在屋内的一位老人背到安全地带。 1977年,李相高面临转业抉择。他毅然放弃了去大连、沈阳等大城市的机会,主动申请回到老家——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当时家属看着四周都是连绵不绝大山、连一公里水泥路都没有的山区老家,非常难以理解李相高的选择,李相高却说:“交通是长期以来制约家乡发展的一大难题,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我要回到家乡,为家乡的交通事业做贡献。” 自此,李相高就把改善家乡的交通当作自己的使命。在部队工作28年,在地方服务28年,56年间,他没有偷过一天懒。 生活中 他以雷锋精神要求自己 “雷锋精神,不是让我们放弃本职工作去做好事,而是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帮助别人。”李相高生前曾说。 生活中,李相高自愿承担起传递雷锋精神的任务。家门前的小巷没有路灯,他就自费安装了一盏荧光控制灯。他说:“每个月也就多承担几块钱电费,却方便了大家出行,这种事情我愿意做”。看到拉蜂窝煤爬坡的小车,他会主动帮忙推一把;看到残疾人,他会慷慨解囊相助。 工作之余,李相高还到泸州三区四县及其他省市作了50余场追忆雷锋事迹、学习雷锋精神的报告,报告会场场爆满。 李相高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多次表示:“和雷锋相处的日子已经过去几十年,但雷锋一直活在我心中,雷锋精神也从来没有丢过。” 苏海鹏 张涛 记者 许世智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