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农村养老事业 村干部大有可为

2015-09-18 09:41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编者按:农村养老事业,是一个千头万绪的复杂话题,也是一项充满希望的朝阳事业,更是各地村干部能够干事、建功的工作领域。2013年1月10日,本刊编辑部就曾聚焦这一话题畅所欲言,深入互动。今日,本刊再度关注来自基层实践的不同养老探索,继续讲述活跃在农村养老事业一线的村官故事及其典型经验。

  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楠木桥村

  长寿乡里长寿园 长寿园里乐呵呵

  本报记者杨娟

  “谭书记,我儿子务工不在家,我腿脚不方便,让我住到和谐长寿园来吧。”9月12日,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谭家寨乡楠木桥村,70岁的老人谭关保掏出一份手写的申请,拉着村党支部书记谭泽勇的手说道。

  “放心吧,您想住进来,村里欢迎,不过您得先征求您儿子的意见。”谭泽勇笑着回答老人。随后向记者介绍,和谐长寿园是村里专门为“五保”老人和残疾人创建的保障所,目前长寿园共有13名“五保”户和20余名残疾人。而对于像谭关保这样并未达到“五保”和残疾标准的老人,如果自己有意愿,家人也同意,村里一样会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大湘西范围内的怀化市境内,是我国首批“中国长寿之乡”。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麻阳人均预期寿命达75.6岁,比全国平均高出3岁多;全县39.5万人口中,现有百岁以上老人46位,百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居湖南省之冠。因长寿而形成的敬老爱老传统,已沉淀为麻阳的一种深厚文化资源。

  9月12日,当记者赶到位于楠木桥村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内的“和谐长寿园”时,正赶上村里隆重举办的“葡萄熟了·楠木桥2015年大湘西乡村旅游节”开幕。只见村里男女老少都在为节日忙碌,有的忙着登台表演节目,有的正准备饭菜喜迎客人。笑容最灿烂的莫过于“和谐长寿园”里的老人们,他们一边品尝着丰收的葡萄,一边乐呵呵地观看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

  长寿园中最年长的“五保”老人谭荣欢今年84岁,虽然腿脚不便,精神却是非常矍铄。他告诉记者:“和谐长寿园就是我的家,在这里不愁吃穿,都有专人照看,还有老伙伴聊天,作息有规律,逢年过节还有慰问物品,日子过得很舒坦。”

  张丽丽虽然刚满60岁,但由于身患重病曾被主治医生告知治愈希望渺茫。不过自从入驻“和谐长寿园”,在丈夫和看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她的病情逐渐好转并趋于稳定。

  今年75岁的“五保”老人舒万长,耳朵不太好使了,但手脚却还灵便。没事的时候,他就帮着“长寿园”种种菜,打扫打扫卫生,村里因此每月给他发放500元工资。

  “老有所为,才能更好地老有所乐,有的老人闲不住,身体又不错,所以,我们鼓励他们适当劳动,既锻炼身体,又获得收入。”谭泽勇说,为缓解老人生病无钱医治的担忧,今年村里为每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购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葡萄满架百果鲜,万米长廊通景点,路旁鲜花开满山,山清水秀空气鲜,强身长寿逛乐园。”精彩的节目结束后,仍意犹未尽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高声唱起村里70岁老人谭云喜自编的山歌。

  确实,山歌唱出了楠木桥村老人们的心声:畅享山顶清新空气,尽享山中甘甜瓜果。没事休闲娱乐,有事干活充实。难怪老人们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安详又满足。


 浙江省嵊泗县黄沙村:

  村干部用爱守护托老所

  胡圆圆毛宇洁

  夏日的正午,走进浙江省嵊泗县黄沙村托老所,只见金菊英老人正搬把凳子坐在院里乘凉。不一会儿,工作人员拿来一块西瓜放到她手里。隔壁的厨房也适时飘出阵阵红烧鱼的香气。

  今年86岁的金菊英,是托老所成立后首批入住的老人,在这里已经生活3年。她觉得托老所的生活,舒服又贴心。现在村里还有5位老人和她一起全托住在托老所里,村里人都说托老所照顾得好,好几位老人都胖了。

  黄沙村托老所于2011年7月底开工建设,次年3月投入使用,是嵊泗县第一家村办托老所。该托老所总投资250万元,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共建有24个宾馆式客房,另有图书阅览室、老人活动室和食堂。托老所位于村庄中央,地势平坦,方便来往,空闲时候老人们聚在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也都不会感觉寂寞。

  托老所除照料全托的6位老人外,每天还为村里其他12位80岁以上独居在家的老人送饭。按照规定,全托的老人每人每月向托老所缴纳400元,负责送饭的老人每人每天缴纳9元的伙食费。

  可是要维持一个托老所的正常开支,光靠老人们每月缴纳的5000多元是完全不够的。为保障托老所的运转,除政府投入和社会人士捐助外,其余的钱款都由村里出。钱从哪里来?这些费用,是村干部们通过从事三产挣来的。村干部周跃飞告诉笔者,村里办有宾馆、饭店,现在还有“渔家乐”项目,挣来的钱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支出就是用于托老所的日常开支。

  夏天是嵊泗的旅游旺季,为了给村里多挣些钱,村干部们已经好久没有周末了。“人家村干部值班是在办公室,看起来白白净净的。但是我们村的村干部都是在户外跑,看起来跟黑炭似的。”村干部孙海味笑呵呵地说,平日里爱美又时尚的她,这个夏天黑了一大圈。

  为节省托老所的开支,黄沙村只是向外聘请了一位工作人员,其余都由村干部包干。村干部罗水琴自从托老所成立后就兼职当起工作人员。打扫、做饭、值夜班,托老所的一切事务她统统要干,而且还得处处留心。“老人们大多牙口不好,不喜欢吃硬的东西,所以我们得把菜多煮一会,煮软乎了才行。”老人们每天的胃口变化,她也都得随时注意着。

  在外人看来,整个黄沙村就是一个大家庭,温馨又和谐。“其实,我们做这些,都是受了村主任的影响。”罗水琴向笔者透露,他们村的村主任王永平是个大孝子,他的孝不仅是对家里的长辈,也是对村里所有的老人。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王永平都会组织村干部们将全村所有的老人集中起来过节,席开30余桌,场面格外热闹。平日里,一有时间,王永平就去托老所抽查各项服务情况,看到不规范的地方,会及时跟其他村干部沟通,甚至还会直接批评。不过对于这样的批评,村干部们也都心服口服,也乐于马上改正。

  黄沙村,历来就有爱老敬老传统。2006年,黄沙村还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村”。王永平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了,留下老人守家。老人年纪大了,一个人生活做子女的也不放心。作为村干部,我们有责任照顾好这些老人。”


  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

  敬老院里的暖心村支书

  高德刚李海莲宋建丰刘玉建

  走进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敬老院,只见几十间平房窗明几净,老人们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拉家常,还有几位正站在长满绿油油白菜、萝卜、韭菜的菜园里查看蔬菜长势。温馨祥和的一幅幅画面里,一个忙碌操劳的身影穿梭不停,他就是德平镇敬老院院长、宫家村党支部书记宫肇林。2012年,身为村支书的宫肇林,兼任德平镇敬老院院长,当起了敬老院的“大管家”。

  用诚心带动老人

  刚接任不久,宫肇林就发现:老人们吃饱饭,就坐到房前晒太阳、打瞌睡,脸上很难见到笑容。如何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让老人乐意活动、愿意锻炼?宫肇林动起了脑筋。

  2012年9月,宫肇林看到敬老院的院里院外随处可见撂荒地,忽然萌生出开辟菜园的想法。于是,他带领老人们一起开荒种菜,没过多久,绿油油的菜苗从地里钻出来,敬老院变得生机勃勃。这下子,老人们不仅心情好了,也愿意参加活动了。

  2013年,宫肇林又打起了喂猪、养鸡的算盘。他把敬老院边角处的闲置小屋改成猪圈养猪,又将后院的空地围起来养鸡。敬老院有了自己的“院办经济”,老人们都很兴奋,大家都争着“出工”,既充实了平时的生活,又节约了院里的开支。如今敬老院蔬菜的自给率达到60%以上。

  用爱心感化老人

  “我能活到今天,靠的是院长呀。”每当说起宫肇林,刘本成老人都饱含热泪。

  2014年11月21日凌晨1点,敬老院的老人刘本成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宫肇林立即开车把老人送往临邑县第二人民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老人的病情得到控制。后来,宫肇林又把他转到县城医院,在老人住院的一个多月里,生活不能自理,亲属们又在外地工作,宫肇林亲自护理。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老人如今已经恢复完全自理能力。

  宫肇林说:“对于身体有病的入住老人,除安排特殊护理外,还要及时安排救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努力争取。”用孝心服务老人

  出去转转,能让老人们心情愉悦,可让他们单独出去,无论是家属,还是宫肇林,都不放心。所以,他就定期抽时间陪着老人出去逛逛。于是,每逢镇上赶集,宫肇林带着老人们赶集散心,就成了一道风景线。

  德平镇敬老院里住有各类“五保”人员,不仅有失明、失聪老人,甚至还有个别精神病患者。这些老人无依无靠、长期孤独,容易情绪激动。宫肇林不仅细心照顾,而且耐心调解,遇到老人们产生争执,他劝了这个再劝那个,总能平息下风波。为此,村干部宫肇林每天都在扮演不同角色:时而是院长,时而又是子女;一会是护理员,一会又是调解人。

  转眼3年时间过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宫肇林在敬老院院长岗位上的表现,得到了老人们的信赖和认可。敬老院的陈坤荣老人告诉笔者:“现在,俺们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有人关心了,还有了娱乐项目,日子过得很称心。”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