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鞭炮声响起,北川县石椅羌寨70岁的羌族文化传承人母广元给客人献上羌红和进寨酒,悠扬的羌族山歌伴随着祝福声和欢呼声,萦绕在青山绿树间。同一时间,在汶川县雁门乡芤山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成片的果林里,村民们正在忙碌;在青川县板桥乡上马坊村,一间烘烤房内,几名妇女正一边小声聊天,一边选摘着已经烘干的羊肚菌……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年,昔日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新城镇拔地而起,新生活有序起步。当年极重灾区的乡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对标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和方向,走过地震十年的汶川、北川、青川等四川极重灾区,正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培育致富产业 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灾后重建早就让我们住上好房子了,现在日子也好过很多。”曾中贵有些害羞地憨笑着。 曾中贵,广元市青川县板桥乡上马坊村村民,一家4口人,夫妻俩都有残疾,2个孩子在上学,是板桥乡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去年已经顺利脱贫。 广元市青川县板桥乡红旗现代农业园。(记者陈曦 摄) “要让贫困户脱贫,必须解决产业问题。”板桥乡党委副书记何杰告诉记者,地震对口援建结束后,浙江省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进一步助推青川县可持续发展。位于板桥乡的红旗现代农业园,就是浙江长效帮扶项目之一。农业园占地3270亩,主要种植段木黑木耳和黄茶。 走进园区,只见一行行木桩呈人字形交叉立在旱地里,木桩上已长满黑木耳,乌压压一大片。 何杰说,当地很多贫困户都住在高山上,居住分散,无法发展产业。于是,乡上就以“三资”(资源、资金、资产)入股的方式,让这些分散的农民集中参与山下园区的经营发展。这些农民的资金和资产有限,资源却很丰富——漫山遍野的青杠树,是种植黑木耳的极佳木材。 除了政府一次性发给每户2000-3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农民可以按每1.2米一根的青杠段木折价2.5-2.7元入股园区。园区根据经营情况,按入股股本的15%-30%分红,去年已经分了2次。 曾中贵掰着手指算了算自家的收入,除了入股食用菌合作社和蜂业合作社的4000元每年都有固定分红,在园区打扫卫生每月有400元,摘木耳、钉菌棒、除草等每月约有1000元,一家4口每人每月还有220元低保。 “全乡341名贫困人口今年将全部脱贫。”何杰说,农业园不仅帮助贫困户脱贫,也让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板桥乡的道路修好了,文化墙、雕塑、凉亭等一应俱全,为走农旅结合的路子打下了基础。 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按照“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四川灾区各级党政部门坚持重建与脱贫同步推进,综合考虑灾区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抢抓恢复重建带来的机遇,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图为正在北川振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朱虹 摄) “不用外出务工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大水村村民唐艳的一句话,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地震后,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大水村将生态有机茶叶生产和传统羌茶制作工艺恢复作为发展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点。2010年,该村正式注册成立了“北川振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由最初的3户发展到102户,社员400余人,同时带动了周边4个村、668户茶农投身茶产业,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 “现在只剩7户在脱贫,这都是羌茶带来的变化。”合作社负责人吴红说,眼下的主要工作是对茶农加强手工采茶制茶的技能培训。她希望把愿意学手工茶制作的乡亲带动起来,共同把北川的手工茶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知道“羌茶香”。 清明前后,正是曲山镇采茶的好时节。农户们将采摘的茶叶按市场价卖给茶叶公司或合作社,公司或合作社再请专业师傅制作成香气十足的羌茶,远销各地。羌茶产业,正带着当地百姓走向更好的生活。 唱响乡村振兴 托起百姓幸福梦想 汶川县映秀镇,在以灾后对口援建方广东省东莞市命名的东莞大道上,宾馆、饭店、茶坊分列两旁,店家站在店门口大声吆喝着生意。路上时而开过的观光车上,导游正向游客诉说着这里十年的变化。 在博爱新村饭店里,老板杨云刚一家人正在店内招呼客人,忙前忙后。 今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映秀考察时,曾在杨云刚家的饭店炸酥肉、磨豆花。总书记的到来,让杨云刚倍感幸福,同时也让他多了一份干劲。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我这两天去成都郫县的战旗村转了转,准备在那里开一家分店咧。” 离博爱新村饭店不远有一处茶坊,无论是村民还是游客,都能在这里享受免费的茶座。茶坊老板蒋维明说,免费供给,是为了感恩。 汶川县映秀镇“茶祥子”茶坊正在晒茶。(王波 摄) 灾后产业振兴,映秀将旅游与茶产业相融合发展,对映秀周边荒山上的百年古茶树进行保护,成功引进“茶祥子”的制作人蒋维明,开办了汶川县映秀人民茶业,恢复创立了以“大土司”黑茶为代表的西路边茶系列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来映秀考察时,曾走进蒋维明经营的“茶祥子”制茶坊,察看传统黑茶制茶工序,体验酥油茶制作流程。据蒋维明回忆,当总书记听说店里的窝窝茶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希望他们精益求精、创造名牌,为“一带一路”建设多作贡献。蒋维明说,他会把总书记的话记在心里,用中国茶,讲好中国故事! 在蒋维明看来,自己的制茶坊与采茶的乡亲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为增加乡亲们采茶的积极性,他给当地人的收购价要高出外地30%左右。 经过几年发展,越来越多当地百姓加入采茶队伍,干劲越来越足。“到了收购茶叶的季节,上山去收茶时,院子里到处都是人,挤都挤不动。”如今,蒋维明的茶旺了起来,乡亲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乡村振兴离不开“带头人”,也少不了“守艺人”。 地震后,北川县把羌绣作为解决留守妇女就业的重要渠道,通过政府扶持、技能培训、产业培育,初步形成了以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羌绣产业链。这时,从设计构图到精细绣制都技艺精湛的陈云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在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做羌绣的陈云珍。(朱虹 摄) “由于政府对羌绣的大力扶持,很多人的羌绣技艺得到提高,做羌绣的妇女也越来越多了。”陈云珍先后在北川禹里乡、安昌镇等地举办学习班,培训学员5000余人,有不少农家妇女投入到羌绣生产中。 陈云珍希望能有更多具备完整羌绣技艺的人来传承传统羌绣文化。为此,这些年,她无私地培训着羌绣学员,特别是让妇女和残疾人参与其中。 “我发现给普通老百姓传授这项技艺还不够,如何让更多人理解羌绣、传承羌绣文化很重要。”现在,陈云珍每周都会去北川中学给学生们教授传统羌绣。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羌绣,并绣出各式各样的小玩意。陈云珍很欣慰,“传统文化被教育重视,这是非常骄傲的事。” 发展茶产业与羌绣,是北川努力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缩影。今日的北川,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施“绿色大计” 绘制动人生态画卷 站在北川新县城的高处眺望,远山如画。 “北川的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52.3%增加到63.2%,增加了10.9个百分点。”北川县林业局天保办主任周进与他的同事,见证了地震后北川对自然生态植被的全力修复。灾后十年,北川全县共完成植被恢复57.7万亩,累计营造林9.95万亩,增加森林面积38万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特色森林景观资源,北川全面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老百姓也受益其中。”周进说,2017年,全县林业产值突破14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8亿元。
站在北川新县城的高处眺望,远山如画。(朱虹 摄) 十年前,北川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2.8:42.1:25.1;十年后,北川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1.5:33.4:45.1。第三产业占比接近一半,并超过第二产业近12个百分点。一组数据的对比,揭示了北川的“绿色崛起”。 据介绍,地震后的北川,大力实施“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三分之一的县域面积被划入生态红线,5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创建省级生态村1个,趟出了一条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绿色崛起、后发跨越之路。 “绿色崛起”的不仅仅只有北川。曾经的地震灾区,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始终坚持以生态重建为重,把生态修复与生态发展有机统一,使得曾因地震满目疮痍的土地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让当地老百姓真正过上了靠山吃山、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日子。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马文虎 摄) “扭角羚,差不多一千斤,有水牛那么大,共3只。其中2只扭头看了一眼就慢慢走了。那只最大的,嚯——,先瞪了我们一眼,然后一下朝我们的面包车猛冲过来,头一埋,角就扎进了前胎。明显感觉车头向下一沉,轮胎顿时就没气了。”马文虎俯身埋头,举起双臂,学着扭角羚进攻的样子,“它还不罢休,围着车子,用角使劲撞、使劲摇,车子整得嘎嘎响。” 马文虎,在青川县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池坪保护站工作已经25年。谈到几年前从摩天岭巡山回来遇到的惊险一幕,他仍心有余悸。但在讲述这些时,他却面带微笑,似乎在讲一个熊孩子。 谈及汶川地震对保护区的伤害,马文虎说,当时山体垮塌了很多,去巡山时发现垮塌的岩体下发出腐臭,应该是埋有动物,后来发现扭角羚数量明显减少了。所幸,这几年,在人类的保护下,各种野生动物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国家一级保护兽类有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等;一级保护鸟类有白尾海雕、斑尾榛鸡、绿尾虹雉等。” 唐家河良好的生态环境、神秘的野生动植物、洁净的空气和适度的气温,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成了青川县发展旅游的亮丽名片。 近几年,依托唐家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青川县青溪镇阴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被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荣誉称号。全村431户农户,有305户发展乡村民宿旅游,从业人员超过全体村民的90%。该村旅游纯收入2016年就突破了3000万元,人均突破2万元。
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阴平村的新农民。(记者陈曦 摄) 家家户户都是统一的川北民居,都有菜地、果园,干净生态的蔬菜、四季不断的水果……村计生干部李冬梅说,阴平村风景好、空气好,夏天平均气温仅20多度,很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灾后重建对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很大,道路、桥梁、住房、水电气光纤等基础设施都是那时搞好的。没有好的基础设施,客人就进不来、留不住。”村民梁仕伦家有11间客房,一年纯收入十二三万元,每年留宿的客人来自成都、重庆、西安等多个地方,“没有打广告,都是口口相传,回头客很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川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全域旅游为支撑,整体推进生态旅游工作,把生态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特色支柱产业。2017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1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8亿元。 沿着干净笔直的青砖小路缓缓上行,路旁水沟的清流叮咚作响,水车在悠悠旋转,梨树的嫩叶在春日的艳阳下闪着鹅黄的柔光。一块菜地里,一位中年妇女正哼着小调,怡然自乐地打着蒜薹。 进入新时代,明确新要求,开启新征程。在昔日的地震灾区,勤劳的人民正用率先脱贫攻坚、率先发展振兴、率先致富奔康的勇气,释放出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新动能,全力以赴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