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陕西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明确要求。为此,杏林镇深入学习、积极贯彻落实《意见》的同时,号召全镇党员干部做好“三少三多”,切实强化基层干部务实、担当、敢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
少要“面子”,多重“里子”。乡镇干部是服务于群众最前沿、社会实践最基层的一群人。面对和服务全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群体,作为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工作起来需要更直接、更面对面、更务实。少建形式主义的 “遮羞墙”,踏踏实实扎根群众土壤。与群众打交道,接地气、亲和力很重要,深入田间地头,脱下机关办公的西装衬衫,去掉“面子”上的讲究,一切轻车从简,更加朴实地融入到农村的乡土乡风。抛开“面子”,务必把“里子”做的更好。乡镇干部是落实国家政策的最后一环,是群众树立政府口碑最直接的参考群体,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渠道和桥梁。正因如此,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提升职业形象是乡镇干部加强“里子”的必要内容,更是农民群众衡量干部好坏的关键所在。
少指“路子”,多迈“步子”。乡镇干部与党政机关干部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的岗位永远在一线、在农村、在农民群众中。因此,撸起袖子、挽起裤腿、迈开步子是乡镇干部最典型的形象特写。与其纸上谈兵、语言指导,不如迈开步子、主动实践为老百姓解决问题,走村入户、亲身指导。把工作干到田间地头、村户民居,才是乡镇干部落实政策、服务群众的最后距离,迈开这“一步”便可深得民心、拉近干群距离。
少说“官话”,多说“俗语”。农民群众较城区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见识少、理解能力有限,对新事物、新思想接受慢。正因这样的差异,乡镇干部尤其是便民大厅进行业务办理的同志,面对群众办事、咨询、质疑,常常要更加耐心、细心、有爱心的进行询问、解释、回答。而且最关键的就是少说“官话”,即拗口难懂的专业术语、咬文嚼字的官方语言,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讲大白话、实在话、用方言土语直接表达,用农民群众听得明白、理解的透的语言形式与其沟通,从自身上想方设法消除沟通障碍。别小看,讲得好一口流利的方言成了乡镇干部能力的标配,也是亲和力最为直接的表现。(特约通讯员:杜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