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革命显峥嵘
——江苏灌云县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陈李纯
灌河之北,云台之南,山海形胜,沃野千里之处正是江苏省灌云县。一场以乡村旅游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绿色革命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开展,“打造全国最美县,争创全省绿色发展的标兵、转型升级的样板、后发先至的典范”的战略愿景正在这里呈现峥嵘之势。 2016年以来,灌云县奋力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基于对自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底蕴和区位交通定位的深刻把握,将发展目光聚焦在亟待振兴的乡村上,围绕“一座佛、两棵树、三朵花、四季景”的总体布局,从零起步迅速打开了“伊山伊水伊甸园,真情真意真灌云”的乡村旅游新局面。 数字是速度最好的注脚:自2016年9月破土动工,在短短19个月的时间里,伊甸园、潮河湾和伊芦山乡村旅游片区先后拔地而起,建设总面积近两万亩,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灌云县也先后获得了“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中国十佳‘一带一路’旅游特色城市”等荣誉称号。 “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是对灌云县乡村旅游发展路线的肯綮评价,这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产业振兴的路径选择颇有可借鉴之处,请看记者在灌云所做的调查。 开发乡村旅游,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种发展路径的选择,既要靠“俯下身子”准确把握现实条件,更要靠“登高望远”更新转换发展理念。灌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选择正是如此。 灌云县是革命老区,也是江苏省级贫困县。直到“十二五”末,全县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42个县(市)的排名均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富民强县、跨越崛起,是百万灌云人民翘首以盼的心愿。 2016年,处于发展十字路口的灌云,在新任县委书记左军的带领下,下定决心摆脱传统路径依赖,作出“终结化工大县,向旅游大县转型”的发展转向,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急掉船头非易事。每每谈及转向的最初动因,左军都会提到伊山镇川星村附近的6500亩梨园。“到了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非常震撼人心。”左军说,这种散布于乡野田间的美景,正是亟待开发的“宝藏”。 灌云县委、县政府马上付诸行动,近到江苏溧水、大丰考察,远赴浙江萧山、安吉学习,通过对比发现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相当明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构想浮出水面。 那么,灌云县优势何在?“十里青山半入城”,大伊山横亘在灌云县城北部,这里坐落着“亚洲第一锻铜坐佛”——伊山大佛,还有奇峰怪石、流泉飞瀑、远古岩画等,被誉为“东海胜境,淮北神山”。以此为起点向东,沿着连盐高铁、沈海高速、连淮扬镇高铁,纵向分布着伊芦山、伊甸园和潮河湾三大乡村旅游景区。 三大景区各具特色、相辅相成:伊芦山,冬有梅花秋有枫,两树相映情意浓;潮河湾,油菜莲藕向日葵,渔家花湾寻乡愁;伊甸园,坐着高铁看梨花,百花园中觅童话。错季花开,四季有景,“一座佛、两棵树、三朵花、四季景”的全域旅游格局呼之欲出。 青山绿水看不够,灌云更有美味以饱口福,有历史以作回味:作为烹饪鼻祖伊尹的归隐地,灌云集苏菜与鲁菜之精、兼淮海菜与徐海菜之长,形成了灌云豆丹、灌云芦蒿、王圩西瓜、伊荷浅水藕等一批知名美食和农产品品牌,好吃又好看;伊尹归隐故事、《西游记》《镜花缘》原型地传说以及耕海煮盐的淮盐文化等,又为美食美景增加了厚重的历史底色。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乡村旅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回归生活的机会,这正是其价值和生机所在。”灌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兆素认为,独特的景致、厚重的文化、丰盛的美食、便捷的交通以及浓浓的乡愁,集上述优势于一身的灌云,完全有能力打造出一个“网红”级的乡村旅游景区。 全域规划重点开发,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并行 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迈进,是由量到质的跨越。要在短时间内将乡村旅游资源盘活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经济正处于后发赶超阶段的灌云县而言,无疑是一张极具难度的“考卷”。 为谋好篇、布好局,灌云县聘请国内著名设计单位,按照“全域旅游、全景建设”思路,对标国家4A级景区和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标准,通过上百次修改,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印发了《灌云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指南》。经过权衡,灌云县决定不搞“全面开花”“人为造景”,首批重点开发伊芦山、潮河湾和伊甸园三个景区。 蓝图既定,事在人为。灌云县由县委书记左军挂帅,成立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推进指挥部,将乡村旅游提升到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高度来抓,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加快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试行)》,下定决心“一年破题、两年成形、三年出彩、五年成名”。 “领导小组顶层决策、指挥部有力协调、责任主体实施落实,确保了旅游发展各项工作有序高效推进。”灌云县旅游局局长马兆同说。以培育旅游人才为例,2017年以来,全县就先后组织集体培训考察26次,培训人员511人次。 乡村旅游开发不同于一般景区建设,涉及拆迁、土地流转、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等大量工作。如何调动任务繁重的乡镇政府的积极性,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 “抓工作作风固然重要,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则更为有效。”马兆同介绍,灌云县整合全县涉农项目资金,成立县级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截至2017年12月底,融资到位13.8亿元。值得称道的是,灌云创新性地以“可转债”的形式向三个景区涉及的伊山镇、杨集镇、同兴镇注资,景区收益归乡镇政府所有。 “晴天拼命干、小雨不停干、大雨想着干、夜晚挑灯干,一套程序走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套班子干到底。”杨集镇镇长李勇的几句话道出了各乡镇的工作状态——真正把发展旅游当作自家的事,甚至连春节都不休息,仅用7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各景区的试开园,创造出又好又快的“灌云速度”。 为提高景区市场化运营水平,各景区还分别成立经营公司,在全省范围公开选聘职业经理人,以“讲究低成本、拉长产业链”的专业视角进行开发,能栽“土花”不种“洋草”,多种“好看又好吃”的实用植物,能改造自然地貌的不新增用地,大大提高了景区集约开发水平。 “压力大,30多万元年薪不好拿!”伊芦山景区管理公司负责人坦承,今年景区活动一场接一场,已举行了梅花节、风筝节,接下来还有汤养美食节……而伊甸园景区、潮河湾景区也通过差异化创意策划,打造婚纱摄影基地,发展“水上闯关”节目录制,形成最适宜的盈利模式。 马兆同介绍,灌云还将县内大伊山景区佛文化、镜花缘文化与连云港市区花果山西游记文化相融合,努力打造“有故事、有味道、有特色”的景区,让游客“想来、能来、住下来、带人来、还想来”。目前,已与数十家旅行社合作开辟专门旅游线路,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客源市场。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泛舟潮河湾,但见碧波如烟,千亩水生花卉争艳两岸。紧邻景区的小刘圩庄花红柳绿,青砖白墙的特色民居掩映其间,配以袅袅炊烟,就是一幅水墨山水国画。 “去年景区试营业后,我就把家里的房子腾出来作民宿,300元一天,4间客房的收入可比打工强太多了。”该村村民张叶菊告诉记者。 乡村旅游,农民是主角。灌云县非常重视引导农民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共享发展红利。围绕核心景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纷纷开始转变:有的变身股东,以果树和土地入股;有的变身职业农民,专门为景区配套培育花卉苗木;有的变身小老板,办民居民宿、农家乐创业增收。 而在核心景区之外的乡镇,全域旅游红利也开始显现:小伊乡浅水藕种植户孙建国在藕塘里搭栈桥、建船坞,接待游客赏花、采藕、钓龙虾;南岗乡葡萄种植户龚兴红推出采摘游后,近200亩葡萄轻松卖出…… 越来越多的灌云农民开始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对接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全县乡村旅游带动就业人数近10万人,其中到景区参与务工、农家乐、采摘管理的农民近3万人。 景区的发展也为附近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动力,纷纷对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推进村庄改造。其中,变化最大的要数川星村。这个曾经出了名的“脏乱差”村,过去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如今在政府支持下,全村420户房屋按照白墙红瓦的风格统一改造,焕然一新。凭借紧邻伊甸园景区的6500亩梨园,川星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20个重要目的地。 将美丽乡村创建和特色小镇打造结合起来,灌云县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风民风,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伊甸园童话小镇、伊尹小镇、花溪小镇、衣趣小镇、空港小镇等一批叫得响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融合发展、产业升级,是灌云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更大成果。灌云五彩米、灌云小菜、镜花缘酒、双程酱油等产品品牌在各景区的展销厅被擦亮叫响,带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其中,小伊乡立足浅水藕产业,在发展荷花观赏的同时,积极引进浅水藕加工企业,生产藕粉、藕片、藕干、藕零食等产品,收益翻番。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旺盛的人气、优渥的生态,让外地客商纷纷前来考察投资。大伊山附近打出温泉后,“伊水温泉禅意小镇”的概念甫一提出,就引来众多国内知名地产商前来洽谈合作,康养旅游产业雏形已现。 目前,乡村旅游作为灌云县经济转型升级抓手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确证,收益呈现连年翻番的迅猛态势,已成为灌云最具魅力、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新增长点。在左军看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由点到面的带动,不只是农民收入的增加,还有村容村貌的改善、村风民风的提升以及农耕文化的传承,可以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