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毕节9月8日电(王钦)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典型代表地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30年走出了一条喀斯特贫困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现在,毕节又以创新就业扶贫机制为突破,聚焦贫困劳动力设立“十大员”公益专岗,推动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为确保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展现出新气象。 护林员巡山、护河员巡河、治安巡逻员负责巡逻、护洁员负责街道干净整洁……在毕节,处处可见“十大员”(护洁员、护林员、护路员、护河员、护校员、护医员、护厂员、治安巡逻员、养老护理员、其他员)身影,这些岗位是2018年毕节市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简称“三无两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专门开发的就业扶贫公益岗位,要努力破解贫困群众就业门路少、转移就业难、增收渠道窄等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前不久,百里杜鹃管理区迎丰村贫困户顾万林通过“十大员”机制,成功当了护林员。在这之前,顾万林嗜酒成瘾,家庭条件也不好。自从村里开发了公益岗位,顾万林当上生态护林员后,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他坚持每天进山巡逻,还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正打算发展养殖业。就业,成了顾万林脱贫致富最快的途径。 针对顾万林这样的“三无两有”贫困劳动力,毕节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发“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岗位,由各级财政“出大头”,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财政预算补贴一点、公务经费挤一点、用人单位解决一点、社会筹资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根据岗位数量、工作量和各县(区)财政情况,每人每月发放岗位补贴500~1570元。 “要把贫困群众就业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文明乡风结合起来,通过开发护路、护洁、护林、护河等扶贫公益岗位,建立起一支生态文明常备军,初步构建乡村生态宜居、产业绿色发展的成效保障机制,促进生态美、环境美、乡风美。”毕节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培育本土服务队伍,有利于强化基层治理和环境保护。 日前,贵州省农委调研组在对毕节市农村发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弱化、虚化、边缘化在加剧,农村基层组织“有心干事,无钱办事”的困境突出,村庄空心化、“三留守”仍很严峻。然而,毕节市探索“十大员”创新机制,为决胜脱贫攻坚应当抓紧抓实就业扶贫、紧密衔接乡村振兴、鼓励基层探索创新提供了“参考”。 有了体制机制,人员招募如何做到精准?毕节市依托“毕节就业云”平台和就业扶贫“一卡一库一台账”对“三无两有”贫困劳动力进行排查,通过多渠道发布信息,组织驻村干部、包村干部及劳动保障协管员进村入户推荐岗位,村民集体评议、村委会集中研究、乡镇劳务分公司复审、扶贫部门核实身份、公开公示等程序确定拟招募人员,确保精准招募、精准帮扶。 毕节市通过设立“十大员”岗位,组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改变了过去“坐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钱和粮”的思想,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有效破解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的难题,不断壮大社会治安、生态保护、环境卫生、养老服务等公益队伍,弥补了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力量不足,发展了村级劳务经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毕节市新开发“护路、护河、护校”等就业岗位超过5.7万人,共招募4.065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占之前未就业贫困劳动力的39.8%,预计可带动12万人脱贫,为全市现有贫困人口的16.6%。通过实施“十大员”就业扶贫专岗,补齐了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难短板,快速、稳定地增加了这部分家庭的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