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组织国内植保专家,对贵州省农科院植保所在西秀区旧州镇邢江村组织实施的“贵州稻水象甲区域防控技术应用和示范”项目进行现场验收,在100亩防控示范区的田间测产结果表明,采用“育、拌、喷、撒、浸”防控集成技术,可有效提高防控稻水象甲成虫、幼虫的效果,在“旱育秧+无纺布”、“药剂拌种+无纺布水育秧”、“水育秧药剂防控”等不同处理中,大面积防控成虫、幼虫效果可达81%和75%,挽回稻谷损失率可达57%。同时“旱育秧+无纺布”育秧防控技术在秧田期农药使用量为零,“药剂拌种水育秧+无纺布”技术在秧田期减少67%的用药成本,两种技术简单易行,农民易于接受和掌握,适合于大规模推广。
专家们查看采用防控措施与未采用的防控措施水稻的差异。 自2010年以来,省农科院植保所在深入全省各水稻主产区调研的基础上,以危害贵州水稻生产的稻水象甲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开展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控等多管齐下的综合防控技术研发,并在项目实施示范区主推“育、拌、喷、撒、浸”综合防控集成技术,防控稻水象甲越冬代、一代成虫和一代幼虫对水稻的危害,年防控示范面积超过20万亩,挽回稻谷损失50公斤/亩以上。 据了解,“贵州稻水象甲区域防控技术应用和示范”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新发农业入侵生物风险评估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之一。(裴晓红 何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