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猕猴桃卖完了我们又出去哇?”“要得,把大家伙一块的喊上。”9月17日,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紫云乡猕猴桃交易中,张春梅和罗秀华在销售猕猴桃的同时摆起了龙门阵。 “果子都卖15块一斤了,还要结对出去打工啊?”听到他们的聊天,正在买猕猴桃的广元市民李永亮疑惑地问道。 “不是打工,我们吃得是猕猴桃技术饭。”张春梅笑着说。 原来,从多年的种植经验中,紫云村人熟练的掌握了猕猴桃种植技术,2016年,村里16名妇女组成了猕猴桃技术服务队,远赴上海、广西、贵州等地提供技术服务,仅这一项收入就达100多万,全村人均增收就达2000元以上。 农民吃上技术饭,在地处秦巴山区的昭化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广元市副市长、昭化区委书记陈正永说:“聚焦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我们始终紧盯人才这一关键要素,通过培育“田秀才”、招引“科班生”、打造“剪刀干部”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才动能。” “田秀才”前面带 老百姓富得快 交易中心里,村支部书记、紫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冯开银盯着进进出出的物流车,眼睛笑成了“豌豆角”,每天1000多件的交易量让他感受到这几年的坚持并没有付诸东流。“像这样,要不了几天,猕猴桃就断货了。” 1992年,猕猴桃率先在紫云村种植,可由于当地人对产业前景的迷茫,一度被种在了田坎上,由于没搭架,猕猴桃树枝牵到田地里,农民们在耕地时还十分不便,一气之下把猕猴桃树连根挖起。 紫云村三组的李明秀最初就把树苗种在了荒废的林地里,保住了猕猴桃最后的“血脉”。由于缺乏技术,产出的猕猴桃果子小,当时价格1元钱一斤都没人要,于是她多方拜师学艺。1998年,她嫁接了红心猕猴桃后,卖到了5元钱一斤,等同于10斤大米的价格,顿时让其他人看到了猕猴桃的价值,猕猴桃又陆陆续续种起来了。李明秀也成为了猕猴桃技术最过硬的“土专家”。 在她的带领下,紫云村人人都掌握了种植诀窍,人人都成了“专家”,猕猴桃也真正成为一个致富产业。全村199户人都修起了楼房,120多户买了轿车。 2017年,在外务工的本地小伙冯文杰看到了商机,回家做起了电商,在他的指导下,紫云村人家家都开了微店,成为了全区唯一一个“全民微商示范村”,今年猕猴桃网上交易额已突破200万元。 2014年,猕猴桃产业在全区推广,该区将一大批猕猴桃种植大户招聘为乡里的猕猴桃产业农技员,紫云乡云雾村刘义礼就是其中一位,五年来,他组织开展了猕猴桃技术培训120场9600余人次。 如今,该区猕猴桃面积达5万亩,成为第一大支柱型产业,年产量达1.3万吨,产值1.8亿元。 一个产业振兴的背后映射出的是人才振兴。昭化区建立乡土人才库,将乡土人才分为生产经营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3大类13小类,吸纳“田秀才”2600余名,并通过农民夜校、技能比武、党员E家等培训方式,提升技术水平。此外,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办法,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让“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科班生”有头脑 增收有渠道 在昭化区梅树乡春花村,一说起第一书记刘喜益,乡亲们都会说他脑瓜子好使。 2016年6月,刘喜益从西南民族大学国际贸易学研究生毕业来到昭化区工作,成为首位引进的经济学科班生。 研究贸易学的他来昭化区后,不甘于工作现状,在成功争取了四川省2017年省级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项目、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后,毅然选择到贫困村春花村当起了第一书记。在他带动下,全村养殖绿壳蛋鸡40000羽,日均产蛋4000余枚。面对如此大的产蛋量,他又先后与成都、陇南、浙江、上海等线上网销企业对接,与粮贸超市,永辉超市,放牛娃生鲜超市等大型超市线下合作,亲自拿着鸡蛋到四川省农科院做检测,通过线上+线下双向渠道铺开市场,鸡蛋供不应求。 近年来,像刘喜益这样在昭化区扎根的“科班生”已有190余名,他们在昭化的发展中奉献着聪明才智。 针对急需紧缺人才匮乏和引进周期长、难度大等突出问题,昭化区创新“一站式”高校引才模式,将报名、测试、签约等环节搬到高校,将传统招引流程压缩为3天。对于引进的人才,昭化区也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既有政治待遇,也有经济待遇。换届期间,该区一次性提拔重用了11名引进人才,为他们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同时,对2名工作不在状态、群众评价不高的“科班生”进行约谈提醒,倒逼履职尽责。 通过“科班生”的招引,该区还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自然研究院、浙江省龙泉市等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人才技术保障。 “剪刀干部”练技能 乡村振兴添动能 9月20日至21日,在昭化区举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比武,全区29个乡镇(街道)的1000余名农业技术人才、党员干部聚在一起,比拼畜牧兽医技能、果树嫁接技能、稻鱼综合种养技能、中药材种植技能。就连乡党委书记们拿起剪刀,有的给猕猴桃嫁接、有的给核桃芽接,做得有模有样…… “脱了‘农皮’还不能忘了农技,如果不懂农业技术,乡里发展产业不就成了瞎指挥吗?”沙坝乡党委书记罗光伟打趣地说。 这次农业产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大比武’,设置了产业发展“大讲坛”、产业技术“大比武”、产业人才“大展示”等活动,既是为了庆祝首个农民丰收节,更是对“剪刀干部”培养行动成果的一次大检阅。 何为“剪刀干部”?原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该区结合“作风纪律深化年”活动,全域推动区、乡、村、组四级干部学技术,破解农业产业发展与技术服务力量不匹配,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产业发展能力不足、靶心不准等突出问题,让党员干部成为服务“三农”的“多面手”。区委副书记、区长龙兆学说:“到2020年底,要让全区所有干部都能熟练掌握种一门农业技术。” 围绕“品牌粮油、优质畜禽、绿色果蔬、有机渔业、高效林业,休闲农业”六大板块,该区因地制宜,建立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学”、课堂与现场“结合学”、测试与操作“互促学”、外行和内行“结对学”四种学习机制,以此提升党员干部产业技能。 自实施“剪刀干部”培养行动以来,昭化区已持续举办各级各类“剪刀干部”培训班 5次,培训考核干部累计达1355人次,印发培训手册2710本,“剪刀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农户累计达28500余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