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耕地基数小,原以为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工作推进起来不会太难,没想到卡在崇明区绿华镇的2.9万亩耕地上。如果不是崇明区和绿华镇群策群力,上海土地确权很难画上圆满的句号。”上海市农村经营管理站副站长周维良回忆上海土地确权的经历,肯定了绿华镇为上海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工作所做的努力。 记者从上海市农委了解到,到2017年年底,上海完成了确权登记颁证农户数55.76万户,面积167.5万亩,占全市应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农户总数及应确权登记颁证总面积的比例均为99.6%。相比其它省市,涉及的户数不算多,确权的面积也不算大,但这项工作还是涉及到9个涉农区、87个乡镇和1099个村。这项工作为什么会卡在绿华镇? “刚调到镇上,绿华镇就成了崇明乃至上海最后一个启动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工作的乡镇,我有思想准备,几乎所有土地确权登记的矛盾聚集在一起,快刀斩乱麻式的解决方式反而是对农民的不负责任。”回忆土地确权经过,绿华镇党委副书记季周平颇为感慨。 季周平2015年调到绿华镇,作为分管政法的副书记,绿华镇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是他直面的第一块“硬骨头”。好在他之前的岗位是崇明区信访办副主任,接待过不少绿华镇农民因为土地确权登记的上访,掌握了不少信息。 季周平向记者介绍道,绿华镇是崇明岛上最偏远、最晚成立的建制镇,地理位置、村民结构及土地组成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绿华镇从建镇那一刻就形成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格局,只不过这个“规模化”不是如今都市农业的规模化,而是不想种地的农民可以不交农业税、留在土地上的农民顺手“拿来”耕种的心照不宣的“规模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上海变成了寸土寸金之地,最偏远的绿华镇农村土地也变成了香饽饽。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开展以来,当年不要种地的村民纷纷要求收回属于他们的承包经营权。 华荣村老书记范存达告诉记者,真没想到土地确权这么好的中央政策在绿华镇引发了几十年来也不曾见到的矛盾,好好的村民成了上访户,不是一个两个上访,是村民组长带头十多个村民联名上访。 老书记说的村民组长一直种着70亩地,几十年下来也没人向他要流转费,他也一直以为国家种粮自己凭劳动所得而自豪,该投入的一分不少地投入了,如今突然向他要每亩1000多元的流转费,实在难以接受。 这样的矛盾村村都有、组组可见,因为土地确权引发的农村其它矛盾更是五花八门。 “引发矛盾不怕,怕就怕矛盾得不到及时调解处理,邻里、亲属矛盾上升为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矛盾,这样就不应该了。”崇明区信访办主任张振斌说。 历史造成的矛盾,很难说谁对谁错。绿华镇就用诚信和耐心来换取村民的理解支持,推动土地确权登记矛盾的调解处理。 “我认为,面对最基层的民众,面对跟每个人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相关的矛盾,政府的诚信应该体现在法治和情理两个方面。”季周平说。 崇明区、绿华镇联合成立了三个工作组和一个中心,即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领导小组、插村业务指导小组、矛盾化解小组和土地流转中心,并请已经退休的原绿华镇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市人大代表卞永范出任绿华镇土地流转中心负责人。 “三个工作组和一个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但要接待来自市区两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还每周一次现场会,持续了整整一年半。不这么做工作,恐怕很难画上句号,更别提圆满了。”季周平的话,让记者心头一震。 正是因为足够的诚信和耐心,土地确权工作开展后,绿华镇分别对全镇各村开展10多次业务培训,同时,信访、司法等部门主动进村入户,先期了解各种具体矛盾,“对症下药”制定方案,并邀请退休村干部、老党员等参与调解,最终开创性地采用了“确权确股不确地和确权确利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一村一方案,确保了各类农户的利益,在2017年年底前圆满完成了确权登记工作。
“我们村的方案拿出来之后,村民签约率达到97%,曾经带头上访的村民组长第一个签字,矛盾最后以各方共赢的结果得到调处,真的为大伙儿高兴。”老书记范存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