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四川省首次试点跨流域生态应急调水

2019-02-14 09:22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枯水期引岷济沱破用水难题

  2月13日早上,成都市金堂县赵镇观音山村21组,沱江三皇庙水文站站长王菊香向省水文局上报当天第一个数据:8时20分,上来水113立方米/秒。

  虽然是枯水期,但地处沱江小三峡峡口的三皇庙水文站仍然执行汛期值班制度。沱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的14个控制断面的监测站同样“枕戈待旦”,从去年11月1日开始,作为全省河流取水量分配试点内容之一,我省启动首次跨流域生态应急调水行动——通过引岷江流域的水源补充沱江流域。调水行动将持续到今年5月10日汛期到来。

  岷江水系联动,维持沱江生态基流

  生态基流是维持一条河流水体自我更新能力的最低流量,据此确定需要不需要调水、需要调多少水

  “东风渠毗河输水口,流量5.17立方米/秒;人民渠一处青白江输水口,输水量正常……”在枯水期盯着江河的,还有都江堰管理局供水科科长徐兴文,2月13日8时20分,他在值班室内记录下水文资料。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本次参与输水的三大水源之一,青白江和毗河是向沱江输配水的大通道。

  徐兴文说,青白江和毗河均在金堂县城附近与沱江汇流,它们的上游均与都江堰灌区渠系相通。其中,毗河在成都市郫都区团结镇附近与东风渠相连,青白江在彭州市庆兴镇与人民渠互通。参与向沱江流域输水的另外两处水源——三岔水库、黑龙滩水库均有渠系通往沱江干流或支流,水源与补给目标之间,均能实现互通有无。

  通道有了,要如何确定与控制调水量的多少?

  “有一个数值可以参考,那就是沱江的生态基流。”成都水文局水文监测科科长彭绪波介绍,生态基流是维持一条河流水体自我更新能力的最低流量,通常为该河流平均流量的10%,据此确定需要不需要调水、需要调多少水。目前,省水利厅确定:生态应急调水期间,经东风渠输送毗河不低于5立方米/秒、青白江下游流量维持在7.5立方米/秒以上。

  省水利厅水资源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防止应急调水期间发生突发性水事件,我省已分别对沱江干支流14个控制断面设置“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个预警等级,分别为生态基流控制指标的1倍、1.1倍、1.2倍、1.3倍,“等级越高,对应的输水量越大。”

  全方位输水,填补沱江自身缺失

  沿线巨大的需水量和高强度的开发,让沱江成为全川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治理压力最大的河流

  川内每条河流都会有枯水期,为什么要为沱江调水?

  “沱江最特殊。”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沱江流经德阳、成都、资阳、内江、自贡和泸州等市,是四川重要江河之一。但沱江流域水资源只占全省总量的3.5%,却承载了全省25%的人口和30%的GDP。沿线巨大的需水量和高强度的开发,让沱江成为全川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治理压力最大的河流。

  每年11月至第二年5月入汛前的枯水期,沱江用水需求更大。水文监测显示,沱江的枯水期水质明显差于丰水期。

  “没有大型水利工程,想要补水只能从其他流域调入。”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梁军表示,河流可以通过工程手段拦蓄雨季来水,用于枯水期下泄。沱江流域因地形平坦和流域人口城市密度过大等限制,没有修建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自身做不到“丰枯调节”。

  而岷江流域则拥有紫坪铺水库、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控制性工程,拦蓄水库遍布下游,可实现对沱江上中下游全方位补给。

  本次选取的三个调水水源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岔水库、黑龙潭水库海拔均高于沱江流域,可以实现输配水自流,成本也不高。

  省水利厅建管处相关负责人举例说,从都江堰水利工程到沱江金堂段,地势是由高到低,水可通过毗河、青白江两条天然河道自流。此外,调水期间,位于龙泉山灌区的三岔水库、仁寿县境内的黑龙潭水库均经过灌区水系向沱江或支流输配水。

  制度与市场并举,推广沱江经验

  我省将完善跨区域引水补水工程,最终在2035年前构建“五横六纵”跨区域引水补水生态水网

  试点前两个月,在没有影响岷江流域生产生活用水的前提下,三大水源已累计向沱江流域补水3.3亿立方米,折合平均流量63.2立方米/秒。其中,通过青白江、毗河向沱江流域补水2.93亿立方米,占调水总量的九成左右。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解释,由于毗河、青白江注入沱江的水流均位于金堂县城以上河段,属于沱江的中上游,“在这里引水能起到‘大河有水小河满’效果,最大限度地调控全流域。”

  “流量确实比往年同期大。”2月13日,记者联系沱江流域各县(区)水务部门时,得到的回复如出一辙。通过沱江流域的14个生态应急调水控制段面监测显示,水量均维持在生态基流以上。

  省水文局副局长蒋吉发说,我省曾有过跨流域应急输水,但均是应急之举,并没有“定通道、定流量”。从今年开始,我省将开始对其常态化、制度化。预计明年年底前,我省将全部完成沱江54个控制断面流量在线监测设施建设,以实现引来的水“保量又保质”。

  “沱江经验将推广实施。”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我省将完善跨区域引水补水工程,最终在2035年前构建“五横六纵”跨区域引水补水生态水网,逐步消除各主要江河生态用水短缺现象。近期开始的全省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工作,有望通过制度刚性、市场手段来提高各地用水效率,为枯水期保证河湖畅通提供可能。□四川日报记者 王成栋
 


(责编:玉玲)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