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2月14日电 题:“在最穷的地方,下最大的脱贫力气”——重庆攻坚深度贫困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松 在重庆石柱县中益乡,“85后”宋健返乡创业两年多,在扶贫政策支持下,领着乡亲们规模化养殖中蜂,蜂蜜收购范围覆盖全乡上千农民,让原生态蜂蜜成为群众致富产业。 中益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近些年重庆把这些乡镇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扶贫精准到人头,统筹到区域,发力改善发展环境,推动产业调整,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扶贫精准到人头,统筹到区域 脱贫攻坚必须聚焦深度贫困。重庆对照贫困发生率高、生存环境差等“硬指标”,识别出18个深度贫困乡镇,精准发力拔“穷根”。 “为啃下这些扶贫‘硬骨头’,每个乡镇由1名市领导担任脱贫攻坚指挥长,负责顶层设计、督促检查,谋划好思路,把握好方向,统筹好资源。”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贵忠说,同时,实施产业扶贫、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提升等七大脱贫攻坚行动,扶贫资金、项目向深度贫困乡镇倾斜,确保帮扶无死角、无遗漏。 瞄准“穷根”开出“药方”,到人到户解决民生难题是一项重点工作。中益乡有近半群众生活在海拔千余米的高山上,住房多为土木结构,有的破旧不堪。中益乡驻乡工作队队长李建树说,乡里多方筹资,通过易地搬迁、危旧房改造,已基本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 以深度贫困乡镇为单元的脱贫攻坚,另一项任务是统筹区域发展,提高带动力。其中,开州区大进镇打破村社界限,跨区域实施交通、水利等项目,形成外联内畅的完整路网,缓解了群众行路难、饮水难。 目前,重庆深度贫困乡镇已启动脱贫项目1500多个,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 产业深度调整,守着青山不受穷 在重庆,深度贫困乡镇之变,背后是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一是培育了新的产业增长点,二是改造了存量产业,挖掘新的市场价值。 大巴山深处的红池坝镇距离巫溪县城100多公里,贫困发生率30%多。以前农民种的是玉米、红薯、洋芋“三大坨”,收成低、效益差,辛苦一年下来,仅能维持温饱。 但红池坝镇也有独特的潜力,那就是靠近国家4A级景区红池坝。但过去受制于交通闭塞,这个镇每年与上百万人次游客“擦肩而过”,守着青山仍受穷。 为此红池坝镇提出“农旅融合、旅为龙头”的思路,正在“产业再造”。巫溪县副县长王仕杰说,想端上“旅游饭”,要突破交通瓶颈。红池坝镇正在修建两条贯通全镇并连接红池坝景区的干线公路,发展度假民宿,“留下过路的游客,也就留下了旅游财富。” 立足资源禀赋,盘活、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也在推进中。中益乡经过调研,决定发展以中蜂、特色果蔬为重点的特色效益农业。 同样是养蜂,如今大不同。在中益乡坪坝村一片草地里,整齐摆放着不少蜂箱,四周装上了摄像头。“市民缴纳认购费后,便可获得蜂箱一年的收成。而且摄像头实时监控,蜂蜜品质不打折扣。”中益乡引进的企业五度农业公司与贫困户签订中蜂代养代销协议,群众每年还能分红。 优秀干部下沉一线,群众参与扶贫全过程 深度贫困乡镇空心村多,青壮劳力流失多,脱贫攻坚、乡村建设急需人才。为此,重庆善用外力,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引入新型乡村人才,下沉一线,助推发展。 “市里选派了18名副厅级干部担任驻深度贫困乡镇工作队队长,并精选市级各部门80多名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访民情、做规划、推项目。”刘贵忠说。 驻乡工作队组织动员、政策协调、监督督促等优势正在发挥。在酉阳县浪坪乡,饮水难一直是群众呼吁解决的民生大事。为此,浪坪乡驻乡工作队牵头与市级部门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又积极协调酉阳、彭水两县相关单位,争取跨县域调水。 不少地方还创新机制,让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立项、实施、监督全过程,脱贫攻坚有了发言权,脱贫内生动力得到激发。
在红池坝镇渔沙村,为发展肉牛养殖,杨自清等群众代表与政府、企业工作人员一道去河南购牛,对肉牛质量好坏、价格是否公道全程把关。杨自清说,搞扶贫产业是咱自己的事情,一点不能含糊。牛壮了卖出去,家家户户都受益,脱贫信心更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