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蒸雾绕似仙境,碧水青山有人家。走进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大园址村,山间溪流清澈见底,土家楼阁古色古香,轻纱薄雾之下恍若人间仙境。 “以前村里只有一条泥巴路,交通基本靠走。现在路通了,政府还帮我们发展旅游,村里人气越来越旺。”贫困户石福生感叹,告别“破瓦房”,当上“小老板”,全家的日子缓过劲来。这个2014年被列入贵州一类贫困村的村寨,凭借生态优势,内生动力被唤醒,如愿摘掉贫困帽。 在印江县,迅速“蜕变”的不仅有大园址村。“七沟八梁九面坡,山高沟深弯又多,土地少来石头多,不到过年敲锅锅”,这是过去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摆脱贫困,印江县兴产业、转观念、强理念,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让贫困山乡绽放新颜。 打造“2+N”产业,荒山坡变“绿色银行” “早上上山采摘茶青,下午就有茶商来收购,一斤茶青的价格70到90元不等,一天约有200元收入。”紫薇镇豆凑林村村民田如云说。放眼望去,曾经的荒山坡,如今已是满目皆绿,尽管今年的春茶采摘时间比往年有所推迟,但茶树发芽好、茶青更饱满,价格也更高一些。 田如云今年65岁,是种茶的“熟手”,养蜂的“好手”。2018年,他依靠种茶、养蜂和卖中草药,家庭净收入8万多元。 “过去土地广种薄收,糊口都勉强,从来没想到手里还能拿上现钱。”田如云所在的豆凑林村,过去家家户户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一年下来仅够维持温饱。2012年,在县里的帮扶下,田如云把自家4亩薄地全部拿来种茶,本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第三年就增收了8000多元,种茶让他看到了商机,得到了实惠。 凭借良好的生态条件,许多村民和田如云一样,尝到了种茶带来的“甜头”。通过不断建设茶叶基地,推进茶叶生产加工,加速提高茶叶品牌影响力,印江县茶产业迅速发展,全县共有投产茶园21.64万亩,预计2019年的茶产量达1.7万吨,产值达17亿元,直接带动1.6万名群众就业增收。 选准产业,荒山坡变“绿色银行”。印江县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远近统筹”原则,紧扣“2+N”产业规划,大力发展食用菌和生态茶叶两个主导产业。同时,采取“梯次种植”方式,调减低效益作物种植面积,推进旱地改种经济作物,25度以上坡耕地以发展精品水果、花椒、饲草等为主,25度以下坡耕地以发展茶叶、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为主,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注入文化元素,全域发展活力强 走在印江书法文化广场,浓浓的书法文化韵味扑面而来。以笔、墨、纸、砚、朱砂等书法元素为题材的雕塑栩栩如生,游客们频频点头称赞。 “你知道‘颐和园’牌匾上的三个字是谁写的吗?”每每有游客到紫薇镇团龙村兴农农庄用餐,老板王礼秀总会语带悬念地提问。“严寅亮,光绪年间的举人,我们印江县新寨乡黔溪村阳坡人”,一番解说后,王礼秀的脸上露出骄傲的神色。 凭借“中国书法之乡”这张文化名片,印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前来。在印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田芳看来,印江不仅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书法文化多彩交融,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印江文化特色。“旅游是富民的产业,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释放印江全域旅游的活力,带领更多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节会是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年一度的“春节七天乐”、两年一届的“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书法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印江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 刀坝镇青狮村的一棵古银杏树下,经常有一群农民文艺爱好者在村级广场上表演自己编排的文艺节目,欢快的歌声飘荡在整个村子上空。“既能愉悦身心,还能给游客展示我们的文化,一举多得。”村民王秀芳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给文化“加码”,更为旅游“赋能”。2014年以来,印江县累计投入21亿元,成功打造团龙、亚盘林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点,打造梵净山、大圣墩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景区,挖掘传统文化,打造乡愁馆4个,完善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了书法艺术节、土家过赶年等品牌活动,实现了文化和旅游共同繁荣发展。 观念生金,“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 以前抢着“戴”,现在主动“摘”。“日子好了,再戴着‘贫困’这顶帽子,脸上无光。”去年10月,川岩村补岭二组村民严秀英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严秀英过去因病、因学致贫。新一轮脱贫攻坚,帮扶政策实实在在,解决了看病、上学难题,严秀英一家日子有了起色。“现在孩子上班了,家里负担轻了,靠双手干出来的才是好日子。”他说。 如今在印江,像严秀英这样主动要求脱贫的人越来越多。 “脱贫攻坚聚力量,消除贫困上战场,不见硝烟见炊烟,村村寨寨齐奔忙……”走进沙子坡镇韩家村,一首节奏明快的《脱贫攻坚战歌》从村委会广播放出,久久回响在山间。歌曲提神、鼓劲,墙画更养眼、润心。村支书李海松说:“墙画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扶贫等内容,既美化了村寨,又时时激励着人们不等不靠,勤劳致富。” “获得2018年脱贫攻坚‘率先小康之星’的有石灰溪村吴世贵、贵江村龙海明、黔江村胡孝成……”印江县龙津街道2018年脱贫攻坚“率先小康之星”表彰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为先进鼓掌,为典型鼓掌,也为自己鼓掌。”获奖代表龙海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来通过集中流转300亩土地发展红心柚种植,带动村里14户贫困户就近务工、流转土地增加收入。龙海明说:“得到这份荣誉心里很激动,今后将采取林下种养模式,促进基地管理,带动更多人增收。” 去年以来,印江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整合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营造一个氛围、建好两个阵地、抓好三支队伍、开展五大教育、评选五类典型的“12355”文化志智双扶模式,助推贫困群众改变落后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致富本领。 印江县委书记田艳说:“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志智双扶’才能治懒治愚,越是在攻坚阶段,我们越是要用好‘志智双扶’这关键一招。”(黄 娴 王 钦 孙远桃)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31日 18 版)
责编: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