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的农业专家到荷兰考察,带回来的信息是:在荷兰,番茄种植在温室里采用工厂化模式生产,一年12个月中有11月不间断产出番茄,每平方米的产量在120斤。番茄工厂化生产,以平方米作为产量计量单位,这是记者当年听到的新鲜事。 在世园会百蔬园内,有一个占地256平方米的番茄工厂生产区域,在一排排支架的槽内,填满了具有高吸水性、强保水性的岩棉作为基质,再加上选择口感风味俱佳、抗病性强的樱桃番茄,中国的番茄生产经过从荷兰引进技术、管理后,“本土化”试验,终于落地生根。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番茄工厂化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仅温室就配备有自动化灌溉施肥系统、营养液循环利用系统、环境监测及智能化控制系统、三维立体加热及温度自动调控系统、双层幕布系统、高压喷雾系统、病虫害综合防控系统、专用省力化操作装备(轨道车、落蔓钩、打叶刀等),实现了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循环生产。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目前规模化番茄工厂化生产面积达到30公顷以上,每平方米产量达到80斤以上,是传统生产方式的4倍以上,劳动生产率提升1倍,亩产值提高4-6倍,每公斤产品用水量减少一半,亩均农药使用减少50%。 在百蔬科技区,一个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区域是彩椒工厂化生产区。同番茄工厂化生产一样,彩椒工厂化生产采用支架栽培槽生产模式,种植的彩椒有橙色、紫色、白色、红色及黄色,五颜六色甚是养眼。 技术人员讲解到,彩椒工厂化生产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用基质和营养液代替土壤,可以有效克服设施栽培中土壤泛盐、土传病虫害、连作障碍,最大化利用种植空间。应用现代化水肥及植株管理技术,可以科学调控植株生长,营养全面而均衡。根据测算,彩椒每平方米产量可达30斤,每斤甜椒耗水量为16.8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相比普通生产分别提高了42.8%、39.1%。
从传统种植到工厂化生产,以番茄、彩椒为代表的工厂化生产登上了世园会的舞台,彰显中国高端农业的魅力。同样在百蔬科技区,记者看到了采用人工光植物工厂深液流水培生产模式。植物工厂展示的是水培生菜,栽培架立体3层,用LED作为人工光源,植株根系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中吸收养分,营养液持续供应。
水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营养液配方调控技术,精细化植株管理技术,植物补光技术,智能环境控制……诸多技术的应用,为生菜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技术人员解释,选择优势品种可以适合周年生产;采用营养液水培技术,可以有效克服设施栽培中土壤泛盐、土传病虫害、连作障碍;立体多层栽培,实现了最大化利用种植空间;密闭的人工光植物工厂可以实现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由计算机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要素进行全程监控,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可实现作物周年连续生产,是现代化高效农业的体现。生产环节安全卫生,病虫害少,生长周期短,产量大大增加,以生菜为例,周年生产每平方米产量可达到240斤以上,是普通生产产量的10倍。 果蔬工厂化生产,正逐渐改变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以平米为农产品产量计量时代已经到来。
责编:冬梅
|